AI進內娛,群眾不答應?

相較於AI翻唱、AI換臉、AI智能體等在二創領域的風生水起,隨著近期AI明確宣告進入專業創作領域,卻引起了一連串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群眾反彈。如果AI內部也開組織擴大會議,應該也要說一句:改革進入深水區。

在奧運到來之前,AI創作是整個7月的輿論大熱點、群眾大雷點。一連串關聯名單里既包括大明星成龍、大導演烏爾善,也有從番茄小說到AI助手「豆包」、國產辦公軟件WPS等一系列互聯網大廠產品。同一時間段,抖音、快手也分別推出了自己的AI短劇。‍‍

AI創作在7月集中爆發,各方卻明顯仍在調試期。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烏爾善。新片《異人之下》與《封神》的命運截然相反,其大眾槽點是擦邊軟色情,比較小眾的爭議則在於:片中有近20分鐘的畫面是在AI技術輔助下、由真人實拍素材轉化而成的動畫。拍時廢了老大勁,片方也將其作為賣點之一,觀眾卻並不買賬。

原因不難理解。男色變女色尚算一脈相承,但主動引入AI、宣揚AI,任由成片畫面流露出AI味兒,與《封神》時期主打的真材實料、匠人精神可謂背道而馳。

從短影片上湧現的花式AI整活兒,到電影中的AI成龍、AI特效,以及面向網文作者的AI協議,AI攻入專業內容生產的速度超出人們的想像。而這些還僅僅是冰山一角,另外還有一些小事件沒能分得那麼多聲量,但絕不代表它們不重要。

文字+AI,蘿蔔帶出泥?

淺做一下事件回顧。今年6月,就有番茄小說作者發帖表示,收到了平台的一份「AI訓練補充協議」,其中提到,平台有權將簽約作品的「作品全部/部分內容及相關信息」用於包括AI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在內的新開發技術研發/應用領域,並且乙方不得因此主張侵權。

在作者們多平台奔走宣傳、乃至停更抗議的努力下,事件在7月份持續發酵,贏得了更多網民的關注聲援。這個過程還印證了眾人最可怕的那條猜想:有人扒出番茄小說站內已經出現一些疑似AI寫書的帳號,更新的頻率與數量有明顯異常,或是開篇方式高度雷同。

待到7月中旬,番茄小說官方終於作出回應,表示平台沒有發佈過任何純AI寫作的作品,不會違背作者個人意願使用AI寫作能力,同時上線瞭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

但仍有作者表示,在解除條款之後,自己的作品疑似遭遇限流。要知道,番茄小說當初正是以免費模式與大數據推送手段吸引了無數讀者作者,亂拳打翻付費老師傅。若真存在平台限流,這之於作者是非常實際的製裁。之於平台,這樣的指控也意味著彼此的信任一去不返。

同為AI進入創作領域,AI電影引發的是觀眾的小規模「抽水」,番茄小說事件則引發了更激烈的抗議與更廣泛的共情,其區別就在於網文的多重屬性。

網文的文首先是文學的文,對於單個作者來說,創意與版權都有意義,值得保護。然而,商業模式的純熟又令它不可能只是個體的創意揮灑、為愛發電。

拉到宏觀層面,它又是一種強調工業化、規模化的產品,有明確的套路可循,紅利期也足夠漫長。因此新人可以隨時跟著教程入行,就算搞不出大IP,也能靠勤勞賺稿費過活兒。

每個讀者都是潛在的作者,這是番茄小說事件的大眾共情基礎。

AI來襲,最先受衝擊的就是這類「副業」作者。而作為免費閱讀巨頭,番茄小說上聚集著大量這類作者。因此,儘管搞AI的網文平台絕不止番茄一家,矛盾卻率先在這裏爆發。有媒體將這一事件比作網文圈的「蘿蔔快跑來襲」,不無道理。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作者們的疑慮也沒能得到真正解決。只不過屬於這一熱點的「七天」之期已到,後續的一切又回到了小圈子裡。

有趣的是,由於官方遲遲不作回應,也由於AIGC技術來得太快太猛、大眾普遍對其一知半解,這半個多月中湧現出不少有譜的、沒譜的猜測,字節系的AI助手「豆包」、國產辦公軟件WPS都被捲入其中。

涉及到授權與隱私,影響範圍便不限於網文作者。很多不搞創作的普通人突然意識到,就算不去主動學習新技術,卻免不了被新技術圍獵。契機可能就是常用軟件的每一次更新,或每一份「太長不看」的用戶協議。

影視+AI,距離產生美?

事實上,國內專業影視領域對AI技術的應用遠比AI成龍、《異人之下》要早。但之前主要是用在幕後,從作品看不出來,也並未對公眾大肆宣傳。

例如,用AI提升長篇網文的評估與改編效率,優化拍攝中的製片管理流程,輔助生成宣傳物料等等。為了降本增效、又或者為了講故事,三大長影片平台在這方面都十分積極。阿里甚至在不久前推出了一個影視妝造大模型。

電影領域,郭帆導演也曾經在行業論壇上分享過自己的經驗。不難想像,《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大片,後期特效何等燒錢,前期工序又何等繁瑣,AI能夠在劇本會、概念圖這樣的環節為他們節省相當的時間精力。

但此類應用方式通常不會在正片環節留下痕跡,觀眾也沒必要知曉。《傳說》的AI成龍與《異人之下》的AI轉製動畫引發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它們首次將AI帶到了台前,作為正片的一部分看點來售賣。但拿出來的東西又不比短影片上網民自製的AI換臉、AI繪畫好多少,讓觀眾作為消費者深感不值。

畢竟,不管未來如何,電影到目前為止還是對雙方都要求最高的一種專業內容——要掏錢買票、要在大銀幕觀看,還頂著第七藝術的名頭,品質與獨創性是重要的評價標準。硬糖君建議,下次如果不是真有把握驚豔眾人,電影咱還是偷偷用AI降本增效就好。

而在微短劇界,對AI技術的想像與反饋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今年初,就有許多媒體報導過某些公司試圖用「AI配音+換臉老外」讓短劇一鍵出海。到了年中,隨著AI影片技術日新月異,市面上已經開始湧現主打AIGC的短片與短劇:

6月,中央廣播電視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在央影片上線了3部AI短劇《英雄》《愛永無終止》《奇幻專賣店》。7月,抖快狹路相逢,「即夢」對戰「可靈」,前者拿出了與電影公司博納合作的《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後者拿出了扶持新人導演的《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

不難發現,這些AI短劇主要分佈在幻想類題材。這主要是為了揚長避短,AI長在以低廉成本去呈現超現實畫面,短處則是微表情與講故事。

以硬糖君的實際感受,《三星堆》還帶有濃重的動態漫畫感。《山海奇鏡》更自然一些,但顯然團隊承擔不了更大的素材量,全季5集、其中最長的不過3分鐘,劇情推進像電影解說一樣匆忙。

可想而知,這兩部短劇對於平台來說其實「廣而告之」的意味更濃一些,播放表現也不算突出。不過短影片用戶一如既往展現出了相當的寬容度,有些會犀利指出人物表情僵硬、長相變來變去,也有些衝著新鮮與免費不吝美言誇獎,順便拉踩幾句內娛鮮肉。

微短劇之所以是公認的影視鄙視鏈底端,是因為它並不把品質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提供充足的情緒價值,用戶會對千篇一律的劇情與拙劣浮誇的表演照單全收,因此製作方也沒那麼多動力去砸錢搞精品化。

未來如若AI短劇真能解決面癱問題,用戶未必不會歡迎。問題反而在於製作方是否願意付出前期的學習成本,因為就目前來說,還是壓榨人類牛馬更划算一些。想來短時間內,也就平台有這個動力和財力了。

營業+AI,革新長尾效應?

在這些引發熱議的大事件之外,這個暑期檔的劇集大戰還推出了另一種玩法,也就是AI角色號——可以視為劇宣角色號的AI化、永久化;也可視為長影片拒絕讓星野、ChatGPT等中間商賺差價,不必再由粉絲去創建和調教野生智能體,官方直接把一切準備好。

AI角色號目前的主要玩家是愛奇藝和騰訊影片。愛奇藝在主站推出了「桃豆」板塊,並與微博合作,雙端上線了一批角色號,包括《蒼蘭訣》的東方青蒼、小蘭花,《雲之羽》的宮尚角、宮遠徵等。

在微博,這些已播劇角色號主要是加入@評論羅伯特、@花果山_孫悟空這類「賽博街溜子」的行列中,主動閃現到評論區或者等待用戶召喚互動。

在愛奇藝主站則有更多互動方式。網絡資料顯示,圍繞熱播劇《唐朝詭事錄之西行》,愛奇藝推出了單個角色對話、探案小劇場、推理遊戲、加入主角團群聊等四種互動玩法。

騰訊影片的角色AI則是與自家的AI應用「騰訊元寶」合作,用熱劇為 其引流。這一聯動在《慶餘年2》時期上線,到《長相思2》全面引爆。

《長相思》身為熱劇的同時還主打雄競,播到第二季,粉絲間的大戰已進入白熱化,角色AI互動值也就成為新的戰場。「相柳」扮演者檀健次在直播中與AI互動,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事件營銷。

目前來看,或許因為玩法太新、或者過於粉絲向,AI角色號的影響力還僅限於粉圈的一畝三分地,與成為真正的追劇日常還有一段距離。

但平台在這一業務的投入力度、宣傳力度不小。因為它不僅是一種粉絲福利、一種新的劇宣方式,更代表了將劇集IP的長尾紅利維持得更久、以及更多沉澱在主站的可能。

通常來說,劇粉的訴求是「只願長醉不複醒」。但演員不可能為一個角色停留,活人運營的官微與角色號到期也可能會註銷,甚至會被新劇頂替。日前,相柳在劇中戰死之後角色號又註銷,用粉絲的話說,以後連「賽博哭墳」的地方都沒了。AI角色號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或者,至少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後,角色粉全被演員本人提走。

AI技術對資本的最大誘惑就在於將人工的、一次性的東西轉化為可留存的數字資產,以後用來降本增效、反復收割。AI角色號如此,虛擬拍攝如此(搭一次實景,之後都可改用LED),「AI成龍」、AKA數字人也是如此。

如此,儘管真人主演一時半會不太會被取代,畢竟AI成龍匍匐在前。但其他工作機會可能會被壓縮,例如真人到場可改為肖像授權。

「積極」的一面是,明星之於影視行業的重要性將會下降——來到了許多人喜聞樂見的痛擊208w環節。但還有一個更樸素的邏輯,就是我們消費文娛產品,還是希望其中能夠蘊含人類的巧思與情感,收穫對人類自身的思考、對人類力量的肯定。成龍的高成就來自以血肉之軀玩命拍片、比肩特效,就算有朝一日AI成龍能夠完美還原年輕的他,也很難帶給觀眾同等的戰栗與震撼。

至於劇集市場,我們口中的「內娛」,在沒AI時也已經流水線、抄襲拚貼與空心偶像氾濫成災,實在不需要更多的科技與狠活兒。其實就像任何領域一樣,技術浪潮勢不可擋,法律與行業共識也得抓進跟上,將對AI的應用控制在一個度,對所有人都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顧韓,編輯:李春暉,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