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riend」未發先火,下一個爆款AI硬件呼之慾出?

在年初的 MWC24 中,一款名為 AI Pin 的 AI 設備在高通的展台上吸引了大量關注。無論是線下介紹還是線上宣傳中,Human 都在潛移默化地宣傳「AI Pin 能取代手機」。但隨著 AI Pin 評測樣機的寄出,AI Pin 的「好評神話」也開始破滅:

TechRadar 指出 AI Pin 響應緩慢,電池續航不佳,並存在過熱問題;CNET 強調設備過熱,激光投影不夠亮,AI 功能表現不佳;The Verge 批評設備不可靠,響應速度慢,功能不完善。彭博社更是直接表示設備的設計和接口存在致命缺陷,不適合大多數人使用。

圖片來源:Rabbit圖片來源:Rabbit

同樣以 AI 設備標榜自己的 Rabbit R1 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發佈不久便遭到了「Android 套殼」的質疑,更有甚者將 Rabbit R1 的啟動器提取,安裝到一台普通的 Android 手機上。

但當一眾「AI 設備」在海外市場嘗試用宣傳攻勢「取代手機」時,一款名為 friend 的 AI 設備卻走了另一條不同的路。

AI Friend將是下一個現象級AI硬件?

這款「全新的」AI 產品暫時處於全款預定的「畫餅」階段,品牌也沒有公佈關於 friend 的任何技術參數,我們只能從網站宣傳片和 Q&A 中找到關於 friend 的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friend圖片來源:friend

首先,friend 是一個比 AirTag 大一圈,有一定厚度的「AI 設備」,採用 USB-C 接口有線充電。品牌介紹 friend 支持快充,但沒有明確介紹其充電功率與充電、續航時間,甚至連電池容量都閉口不談。

交互方面,friend 表面設有按鍵,從宣傳片來看是觸控按鍵。長按可以激活 friend 的收音模式,內置馬克風開始收音。接下來就是 friend 有趣的地方了:

無論是影片還是網站介紹,都沒有提到 friend 擁有音頻輸出的能力;通過手機 App 向用戶發送「推送」,似乎是 friend 唯一的輸出方式。

圖片來源:friend圖片來源:friend

另外,friend 的「自我定位」也和 AI Pin、Rabbit R1 等充滿野心的設備不同。AI Pin 和 Rabbit R1 始終以「取代手機」為終極目標,但 friend 卻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電子朋友」。

在宣傳片中,friend 沒有任何「AI 能力」的展示,整個影片都是用戶和 friend 像一般朋友一樣聊天,比如聊手機中正在播放的電影、徒步時看到的風景。而 friend 的回應也確實像一條「來自真人的短信」。

當然了,friend 這款產品目前還有很多問題。畢竟從產品體驗來說,花 99 美元買 friend 的體驗跟花 99 人民幣買個藍牙耳機,然後跟小愛同學聊天沒什麼區別——friend 工作室必須依賴智能手機,目前還僅支持 iOS 設備。

此外,不提供訂閱服務也意味著 friend 必須要靠 99 美元的硬件售價來維持後續的商業運作。

圖片來源:friend圖片來源:friend

更離譜的是,一家名為「404 Media」的媒體在幾天前發了一篇稿件,稱 Avi Schiffmann(friend 創始人)向「404」證實(Schiffmann)花了超過 180 萬美元(1887843 美元)在 Escrow.com 購買了 friend.com 這個域名。而 friend 此前在眾籌平台上收集的啟動資金大約為 250 萬美元。

沒錯,在產品還沒造出來之前,Schiffmann 就將 75% 的錢燒在實際上並不那麼重要的域名上,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在圈錢跑路。

AI 硬件是產品,AI 功能才是服務

儘管 friend 在預定階段就問題頻出,但在我看來,friend 這種「手機的延伸」的硬件形式,確實是 AI 行業發展的一個不錯的方向。

在分析 AI 設備時,我們不能僅僅把它們看作單純的硬件產品。實際上,AI 設備的核心價值在於其作為各種服務的入口。友好而高效的 AI 設備應該能夠通過多種方式連接用戶和服務,這種連接不僅僅是設備本身的功能,還包括背後的數據處理和服務集成。

得益於 AI 設備多模態輸入、輸出的特點,AI 硬件可以通過提供多種交互方式,如文字、語音和圖像,幫助用戶訪問相應的 AI 服務,例如用語音交互問天氣、設定計時器或翻譯外語。

圖片來源:friend圖片來源:friend

但除了這些設備端模型的 AI 能力外,AI 設備還可以通過連接到雲端,進行複雜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從而提供更智能的服務。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和線下線上模型混合,這些設備能夠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和偏好,不斷優化和改進服務,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

此外,AI 設備能夠通過開放的接口,與其他服務和設備進行互聯互通。舉個例子,未來的 AI 設備完全可以集成金融服務,提供更方便地進行移動支付方式。它們還可以與交通服務結合,提供實時的路線規劃和交通信息,幫助用戶更高效地出行。

這種多功能和服務集成的特點,使得 AI 設備不僅是一個硬件產品,而是一個全面的服務平台。這也是為什麼 AI 設備在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能夠成為用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型AI 設備永遠無法取代手機

在 friend 的設想中,手機與 AI 設備在功能和定位上各有所長,二者應互補,而非取代。在我看來,這也是最符合當前 AI 設備發展的模式。

太多品牌想著用 AI 設備取代手機,但無論 AI Pin 還是 Rabbit R1,他們都只是把智能手機中的 AI 單獨提取出來,做成一個僅面向特定場景開發的設備。在 AI 功能上,這些設備和手機高度重合,但在除了 AI 之外的其他任何場景中,他們的表現都遠不如手機,就連智能手錶能做的事情都比他們多。

然而,friend 從來就沒想著去代替手機,反而是以相對低的價格,成為了手機 AI 交互的延伸。沒錯,friend 嚴重依賴手機交互,但至少它設計輕巧,可以隨身佩戴,如果內置揚聲器的話還可以直接進行語音交互。在某些特定場景,比如開車、跑步、做飯時,這些 AI 設備確實比手機更好用。

圖片來源:friend圖片來源:friend

換句話說,AI 設備不應將手機視作「直接競爭品」,畢竟可以獨立使用的 Apple Watch Ultra,背後都有一台 iPhone 在支持。就現階段來說,手機的綜合功能和強大的應用生態系統是 AI 設備無法完全替代的,手機依然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在未來,手機和 AI 設備完全可以更加緊密的集成和協作,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例如像智能手錶一樣,通過智能語音助手和其他 AI 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和個性化的服務。而手機則可以利用 AI 設備的便攜性,在特定場景下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方式。

手機和 AI 設備各有優劣,二者應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關係,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務。這種互補關係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也為 AI 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不過如果你現在就想體驗 friend 的話,給一隻能用語音助手的智能手錶配一個掛繩,其實也未嚐不可。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