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討厭期盼25年的通脹?

【#日本人為何討厭期盼25年的通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8月15日報導,日本人開始討厭他們盼了25年的通脹。

如果經濟方面能有個例子說明達到目標後卻不知道該如何做,那就是2024年前後的日本。

25年來,一屆又一屆日本領導人試圖戰勝通貨緊縮並創造持續的通貨膨脹,但基本都失敗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不例外。他14日宣佈不尋求連任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總裁。

沒錯,岸田文雄任內(2021年10月上任)出現了通脹。但讓日本通脹率超過2%這一設定目標的不是岸田文雄,而是普京。

俄烏衝突推高了能源和食品價格,此外,疫情後的供應鏈混亂也推高了成本。這使得日本以高得離譜的價格進口大宗商品,而日元在過去10年貶值了三分之一。

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壞」通脹。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日本一直努力創造「需求拉動型」通脹,即由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動薪金上漲拉動的通脹。但它得到的是「成本推動型」通脹,這削弱了家庭購買力,破壞了商業信心。

所有這些解釋了日本1.25億國民中為何有相當多的人討厭這種通脹,而政府領導人告訴他們這是他們希望看到的通脹。

岸田文雄決定棄選,可謂闡明通脹事與願違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東京的專家們稱,岸田文雄被公眾對自民黨內籌款醜聞的憤怒情緒所困擾。其實他是被表現不佳的經濟所困擾。

正如許多美國人沒有感受到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經濟繁榮這一點所告訴你的那樣,通脹總會讓一切撲朔迷離。在日本,通脹增速超過薪金增速。

岸田文雄正在為他的政黨浪費了過去12年的時間付出代價。在這12年里,自民黨承諾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遺憾的是,關於改革勞動力市場、減少官僚主義、重新激發創新和賦予女性權力的承諾,在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面前都退居次要位置。

事實上,這是過去25年的情況。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先後有13位首相著手穩定物價。每一位首相在敦促日本央行進一步放寬政策方面花費的時間,多於在敦促日本央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創新或提高生產率方面花費的時間。

1999年,日本央行成為第一家將利率降至零的大國央行。兩年後,它率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所有這些免費資金削弱了立法者調整經濟的緊迫性。企業首席執行官們幾乎沒有動力進行重組和承擔風險。

該稱讚的還是要稱讚:過去10年,自民黨在加強公司治理方面取得了成功。刺激企業提高股本回報率的舉措推動日經指數突破了1989年的高點。

然而,在此期間,普通日本人的薪金年複一年地停滯不前。這一問題讓岸田文雄的支持率徘徊在20%出頭至25%左右之間,並最終讓他失去首相職位。

下個月,岸田文雄所在的自民黨將選出他的繼任者。找到方法恢復經濟改革進程的責任將落在這位領導人的肩上。考慮到困擾東京的政治癱瘓,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無論誰接替岸田文雄,問題在於日本的許多家庭將通脹視為隱形增稅。沒有哪個嚴肅的經濟學家會說通縮是好事。對債券投資者和股票投資者來說,這都是一場噩夢。

但在日本,一個未被重視的動態是,有多少消費者開始接受通縮。通過降低生活成本,通縮抵消了薪金增長的不足。在薪金停滯、稅收高昂的日本,疲軟的消費價格相當於減稅。(編譯/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