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細胞工廠」的神奇,新京報小記者走進首個合成生物科學館

「歡迎來到合成生物未來世界。」8月21日,在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科學館內,絢爛的裸眼3D技術展示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生物世界,光影之下孩子們的驚歎聲不絕於耳。

這是「探秘頂尖科企,共築強國科技夢」新京報小記者燃夏研學之旅的活動現場。當日,新京報小記者們走進華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學館內,通過地球模型、VR體驗,光影觸摸等方式,感受細胞工廠的神奇力量,與未來跨時空對話。

8月21日,在合成生物科學館內,新京報小記者們體驗未來科技的暢想。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8月21日,在合成生物科學館內,新京報小記者們體驗未來科技的暢想。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科學館帶孩子們步入合成生物學的「世界」

合成生物是什麼?細胞如何生所需要的物質?合成生物所生產的相應物質在未來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帶著這些問題,小記者們走進合成生物科學館,從生物的起源到人類的誕生,結合當下人類生存的現狀逐步深入瞭解什麼是「合成生物」。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合成生物科學館從人類的整體進化流程出發,引出現在遇到的環境等生存問題,從問題出發逐漸闡釋出如何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即合成生物學可以從中解決怎樣的問題。

「希望大家不只是知道‘合成生物學’這個詞語,而是瞭解什麼是合成生物學,它在現實生活中又是如何應用並解決問題的。」探訪過科學館後,華熙生物研發人員趙春華博士給孩子們帶來一堂關於合成生物學的精彩課程。趙春華首先通過展示顯微鏡觀察下的細胞、微生物出發,為大家講述生命誕生的奇蹟,並引出DNA(脫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碳水化合物等概念,小記者們立刻想到了他們在展區看到了DNA螺旋上升狀的模型。

新京報小記者在科學館內拍照。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新京報小記者在科學館內拍照。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趙春華告訴孩子們,合成生物學的定義是在系統生物學基礎上,結合工程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理論,採用高通量篩選、基因合成等新技術來書寫新的生命體,或改變已有的生命體。看到小記者們有些懵懂,他又用具體的研發案例介紹合成生物學在「衣、食、住、行、醫、用」方面的研究,比如新型纖維、生物尼龍可以做衣服,人造蛋白、代糖可以做食物,生物洗滌劑、可降解塑料、生物造紙可以使用等。」趙博士介紹了合成生物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帶領孩子們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合成生物,大家發現,連牛仔褲的磨白技術都與合成生物學相關。

深入瞭解合成生物學,新京報小記者「靈魂發問」

「人類會不會被合成生物取代?」「既然有人造肉了,那我們養牛養羊有什麼用?」「人造肉、人造奶和現在吃的肉和奶有什麼口區別?」在交流互動環節,小記者們「腦洞」大開,接連發問。趙春華一一解答。他告訴小記者們,人造肉有兩種生成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生物技術培養動物細胞,另一方面可以用微生物生產蛋白質,產生和肉一樣的成分。緊接著,小記者追問「個性化的營養定製是什麼意思?」趙春華回答,人的體質不一樣,需要的營養不一樣,「我們理想化的情況是,未來可以針對個人開發一個工程化的細胞工廠,生產這個人所需要的東西」。

「合成生物學能合成牛羊肉,是否也可以合成人類,從而取代人類?」小記者丹恩雲睿問道。「這是一個好問題!」趙春華在回答中提到了「倫理」,他神情嚴肅地表示,「科學界是禁止對人類進行改造的。如果取你的細胞合成了另一個人,那他和你的關係呢?是你的弟弟還是你的兒子?」他轉而補充表示,合成人不行,但再造肝臟等器官是可以的,合成生物學可以應用在醫學上。「複製了器官是不是可以得到永生?我對返老還童很感興趣。」小記者任羽恒認真地對新京報記者說。

趙春華博士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趙春華博士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孩子們的問題是很基本的問題,越是基本的問題越能把我問倒,因為這回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只能給出我的觀點。」活動結束後,趙春華笑著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現在的科學問題還沒有完全解答孩子們的問題,希望他們長大後能夠自己回答曾提出的問題。趙春華表示,我國在大力發展綠色生物製造,合成生物學就是支撐綠色生物製造的底層技術,華熙生物希望通過這個科學館讓大家對合成生物學有一定的瞭解,對孩子們將來的興趣選擇或擇業方向有一個初步的啟發。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巫慧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