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顆粒面膜」騙局調查:已暢銷多年,捏造實際成分,菌落大多超標

就像做化學實驗一樣,直播間的主播和線下門店的老闆們,把號稱「海藻籽」的種子在溫水中浸泡後,拎起一張沾滿顆粒的棕色面膜。「親,這是純天然的海藻面膜,無任何添加,給肌膚純天然補水。」他們語氣激動——這種「海藻面膜」人氣頗高,銷量動輒過萬。

平台在售的海藻面膜,有的店舖銷量過萬甚至過十萬。平台在售的海藻面膜,有的店舖銷量過萬甚至過十萬。

被包裝成「海藻籽」的種子,其實是「水蓑衣」種子(又名「南天仙子」),它也不在《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中。很容易與它混淆的毒物「天仙子」,國家藥監局更是明令禁止用於化妝品生產或註冊備案。

8月上旬,澎湃新聞深入海藻面膜企業聚集的廣州、佛山兩地調查發現,除了捏造成分、違規添加、虛假宣傳外,海藻顆粒面膜商家對外售賣的所謂「海藻面膜」,相當一部分既無合格備案,也沒有走正規生產、質檢流程,銷售的幾乎是三無產品。此外,這類「海藻面膜」普遍菌落超標,消費者使用後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過敏等。

業內直指,已被簡稱為「海藻面膜」的海藻顆粒面膜,雖然已在國內暢銷多年,但其實是一場騙局。

成分:「海藻面膜」無海藻

天然海藻護膚概念爆火後,海藻面膜已在市場熱銷多年,帶火了包括「半畝花田」、「美遇拉」、「資萊皙」在內的眾多品牌。

廣州白雲區被稱為中國化妝品行業的矽谷。8月上旬,在廣州最大的化妝品批發市場——白雲區興發廣場二期,專賣海藻面膜的老闆王舟說,他這裏500g的海藻面膜34元,350g的22元,還有原料差一點、出膠沒那麼好的產品。

記者在線上線下購買的8盒海藻面膜樣品,經檢測均為爵床科水蓑衣屬種子。記者在線上線下購買的8盒海藻面膜樣品,經檢測均為爵床科水蓑衣屬種子。

王舟隨即將兩盒海藻面膜樣品拆開,挖出三勺放入碗中兌水,幾分鐘後碗內液體成膜,上面佈滿棕黑色的「海藻籽」。「我們賣的這一款是緬甸進口的。有一種國產的海藻沒有膠性,成本低很多。」

對於面膜的成分,王舟堅稱是海藻提取物。

張浩在白雲美灣廣場附近也經營著一家海藻面膜店。他說,店裡的海藻面膜原料從東南亞進口,「越細的分泌的膠狀物越黏稠,也就越貴」。

除了廣州白雲區,海藻面膜不少產自佛山市。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旗下的「化妝品監管App」上,檢索到的「海藻面膜」企業目前已超8000家,其中「海藻面膜」企業超1600家,備案地址大多在廣州和佛山兩地。

孫明是佛山一家海藻面膜加工廠的負責人。他告訴澎湃新聞,海藻面膜的原材料其實並不產自海里,只是植物的一種,國內在山東、安徽和陝西有產,但大部分是從東南亞進口,進口原材料價格二十四五元一公斤,他們工廠要做的便是篩選、照光和包裝。

海藻屬於低等植物,不開花也無果實和種子。那王舟、張浩們售賣的海藻面膜里的海藻顆粒究竟是什麼?

一名長期關注化妝品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市場上售賣的大部分海藻面膜來自廣東,其他區域較少。「海藻面膜里的顆粒應該是‘南天仙子’(水蓑衣)或做冰粉的‘冰粉籽’。」

暗訪調查過程中,澎湃新聞記者從廣州白雲區、佛山市的多名商家處採購樣品,並在線上購買了品牌名為「半畝花田」、「美遇拉」、「資萊皙」的「海藻面膜」。經專業人士初步鑒定,這些被包裝成「海藻籽」的種子,實際均為水蓑衣屬植物種子。

解剖鏡下「海藻面膜」里的顆粒(實際為爵床科 (Acanthaceae) 水蓑衣屬 (Hygrophila) 植物的乾燥種子。)  來源: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館長葛斌傑

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館長葛斌傑在體式解剖鏡下,對澎湃新聞送檢的樣品逐一鏡檢。他說,初步判定,送檢的所有樣品主要顆粒物為爵床科 (Acanthaceae) 水蓑衣屬 (Hygrophila) 植物的乾燥種子。本屬國內分佈有6種,全球近100種,具體物種的鑒定仍需進一步栽培觀察。

此外,不同樣品在雜質混雜、種子混裝程度上存在差異。「其中有三罐樣品混雜種子較多,部分混雜較尖銳碎石狀雜質;有一罐混有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碎米薺屬 (Cardamine) 植物乾燥種子。」他說。

公開資料顯示,水蓑衣種子又名南天仙子,主產於泰國、越南、印尼等地。又稱進口天仙子,主要為我國兩廣等省區習用,故又稱「廣天仙子」。與它一字之差、極易混淆的「天仙子」更是被國家藥監局明令「說不」:根據相關規定,國家藥監局嚴禁將「天仙子」混同為「海藻」進行化妝品生產或註冊備案。

2023年12月13日,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簡稱:《問答》)。關於海藻面膜,《問答》表明,根據《國家藥監局關於更新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的公告》(2021年第74號),天仙子(莨菪)為化妝品禁用植(動)物原料,嚴禁將「天仙子」混同為「海藻」進行化妝品生產或註冊備案。

無論是天仙子(莨菪)或南天仙子(水蓑衣),均未收錄於《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 年版)》——這意味著,在護膚品中添加這些植物種子加工銷售,均屬於違規。

質檢:菌落超標是「公開的秘密」

「這些東西沒人搞(檢查)還好,有人搞就很麻煩。」張浩告訴澎湃新聞,海藻面膜是植物成分沒什麼添加,但正因為沒添加什麼,賣的量一大便容易出事。「植物是活的,避免不了帶微生物,一檢測百分百超標。」他說,「那就要查你了。」

澎湃新聞暗訪時,興發廣場二期一家護膚品工廠店內部張貼著還沒來得及撤下的海藻面膜海報。店主小華同樣說,海藻面膜的問題就是「菌落經常超標」。

在店內顯示海藻面膜的使用方法。在店內顯示海藻面膜的使用方法。

小華的店裡沒有樣品,只有這張海報。「海報我都想換掉了。」他說,你現在在線上買,如果有什麼問題去找商家,也是不會理你的。

「你能接受我們就賣,不接受我們就不賣。」小華說,500g瓶裝的海藻面膜15元,都是流通貨,價格很透明。「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藥監局會查菌落是否超標,即使有(紫外線)輻照,當下查出來沒有超標,過了半年也一樣可能菌落超標,這是由植物種子的性質決定的。」

但在小華看來,即使菌落超標,對皮膚也不會有傷害,因為產品是天然無添加的,「像菜籽一樣」。小華說,他們在佛山加工產品,主要銷往美容院。

業內人士李瑞提出了海藻面膜的「悖論」——「你一殺菌,它就沒活性;你不殺菌,它就菌落超標。」他說,海藻面膜原料基本是從國外進口,「網上很多演示面膜澆水放幾天可以發芽的情況,其實都是沒殺菌」。

澎湃新聞注意到,海藻面膜菌落超標問題頻頻被藥監局點名。

8月13日,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37批次不符合規定化妝品的通告(2024年第31號)顯示,有26批次不合規產品為海藻面膜類,如「鳳雅晳植物補水海藻面膜」、「琳秀坊草本煥顏靚膚面膜粉」、「Yanzhi豔芝保濕補水海藻面膜」、「祿之源天然海藻面膜」、「邦薇植物海藻補水面膜」等等。其中,「邦薇植物海藻補水面膜」經審查為假貨,而「祿之源天然海藻面膜」則是多次上榜,本次也有8批次被檢出菌落總數超標。

其中,由廣西同和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廣州祿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備案的1批次祿之源植物海藻面膜(備案編號:粵G妝網備字2022214228),菌落總數最高,為1100000CFU/g,超標1100倍。

據媒體此前報導,面膜菌落指數超標容易導致面膜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消費者使用這些成分造假、菌落超標的面膜,可能會引起細菌感染、產生過敏、引發爛臉等。

備案:新備案無法通過,新品只能當「三無產品」賣

因為菌落容易超標、實質成分和備案成分不符等問題,多名賣家稱,海藻面膜的新備案几乎批不下來。

白雲區美灣廣場的店主李瑞說,前幾年海藻面膜形勢一直不錯,尤其是去年海藻漲價很厲害,賣得很火,當時因為供不應求要搶貨,「但忽然間藥監局出台規定,說這些東西沒經過殺菌,不能再備案了,全國基本都是一樣的政策,之前備案下來能賣到備案到期,但新備案就無法再批」。

李瑞解釋,‌化妝品備案一次有效期為三年,有些備案日期較新的,就可以在市場上繼續正常銷售,但已過備案的存貨只能在實體店或者私域流通。

興發廣場二期一家面膜店的店主小華表示,如果要定製相關產品,可以自己選擇包裝和瓶子,但海藻面膜現在無法進行新的備案,只能當三無產品賣,「海藻現在查得特別嚴」。

張浩也告訴澎湃新聞,這兩年海藻面膜市場很亂,原因之一是國家對這類產品沒有標準,而企業想(就這個品類)做一套行業通用的標準得花費很多錢,「遠遠超過賣海藻面膜能賺到的錢」。

「我們申請了很多次,但相關部門沒有一個對應的名稱去備案,給了一個‘大葉海藻’的名稱作為備案,但實際上備案名稱和實物對應不上,新的備案也審批不下來。」他說。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化妝品必須經過備案或審批程序,獲得相應的審批文號或備案號後才能銷售。對於在備案註銷前已經生產的護膚品,如果這些產品的生產日期在備案註銷之前,且產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那麼這些產品理論上仍然可以銷售,直到其保質期結束。如果護膚品的生產日期在備案註銷之後,那麼這些產品屬於違規生產,不能進行銷售。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上市銷售未備案的普通化妝品將面臨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化妝品以及罰款等。

佛山海藻面膜加工廠負責人孫明發來的《廣東省中藥研究所檢測中心檢驗報告》顯示,其產品為「褐色顆粒」,檢驗日期為今年4月,檢驗依據為《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年版),結果為:菌落總數、黴菌和酵母菌總數、耐熱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胞菌檢驗結果均符合要求等。產品備案信息顯示,該海藻面膜的成分為「水解膠原」「大葉海藻提取物」。

明明是水蓑衣種子,為何能在藥監局備案為「海藻提取物」或者「大葉海藻」?長期關注化妝品行業的業內人士分析說,相關部門的審查無法做到實質審查,一般是審查資質和材料。「海藻面膜用的都是植物種子,菌落方面很難過關,近幾年的抽檢問題主要集中在菌落超標上。」

售賣:多流向直播間和美容院,定製品牌可翻十倍賣

前述售賣海藻面膜的商家王舟說,如果想要定製產品,面膜瓶的外包裝可以修改,完全按照客戶要求定製,但如果想把產品做得正規,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王舟店內在售的海藻面膜王舟店內在售的海藻面膜

王舟說,護膚品只能工廠備案,需要上傳很多資料和做檢測,如果在天貓店或京東店售賣,手續必須正規,但像在淘寶C店(個人店舖)或在私域賣,沒人看資料。「直播平台掙個一塊兩塊的,一天一兩萬單,還是能掙錢的。」他說,如果要走oem(代加工),可以在標籤上使用不同的文字。

「我們賣空白瓶子的產品過去,客戶把產品介紹打成全泰文,以代購的形式上架,能賣得很貴。」他說。

澎湃新聞記者在淘寶搜索發現,王舟提到的以代購形式上架的海藻面膜標價160元。王舟說,現在他都讓別人不要多拿貨,而是快拿快賣。 「你本來已經不合法了。即使再做備案、用紫外線輻照這些步驟,它還是不合法的。」

他說,同一款產品有人賣得貴,有人賣得便宜。但如果自己做個品牌,那別人賣什麼價位都衝擊不到你。「你把文件發我,其他的我來搞掂就行。這樣不管在哪個平台,別人都衝擊不到你的價格,愛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

佛山海藻面膜加工廠負責人孫明也表示,海藻面膜在抖音等平台很好賣,有些客戶會找他們定製貼牌,隨後他還列舉了幾個品牌。澎湃新聞注意到,這些品牌在抖音上顯示已售出5000件到5萬件。

孫明說,他們一個深圳客戶在短影片平台上賣海藻面膜,有時一天能賣出1000多單,一天上好幾場直播,早上10點到12點一場,下午4點到6點一場,晚上10點到12點一場。「他們進價11元,賣30塊錢一瓶。」

除了線上渠道,海藻面膜一般銷往美容院。王舟說,美容院每次訂個幾百到1000盒的都有。記者走訪當地美容院發現,海藻面膜敷面是常規項目,一般在美容結束後補水使用。

化妝品行業資深評論人、美雲空間電商創始人白雲虎表示,近年來,國貨發展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擴張亟待規範。同時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更具有辨別能力。「國家對化妝品的規範和監管因此不斷加強,海藻面膜算是一個縮影。」

白雲虎告訴澎湃新聞,海藻成分火了之後,諸多中小企業入局,為降低成本採用灰色模式。顆粒狀的海藻面膜時常給消費者一種天然的、接近植物本體的感受,但實際上海藻是無性繁殖的,並沒有種子,商家可能採取了一種投機取巧的方式。

孫明發來的備案信息截圖顯示,該產品備案成分為」水解膠原」,”海藻糖」,”大葉海藻(SARGASSUM PALLIDUM)提取物」

在備案方面,白雲虎稱,這幾年相關部門抓得特別嚴格,備案人、備案企業必須是同一個機構,於是很多中小品牌自己並不備案,把備案交給代工廠,「其實相當於採用了一種授權方式進行銷售」。

「在報檢的時候,有些企業也可能送檢的是一種東西,實際生產的又是另外一種東西。」白雲虎說,海藻面膜這種成分型的產品受到的爭議,未來還會繼續發生。

「這一方面源於植物成分和化學成分有方向性的區別。另一方面源於很多中草藥或者植物種子長得相似,但實際成分天壤之別。此外,有時為了不降低植物中活性物質的作用,防腐、消毒上也不得不相應降低(要求)。」他分析說。

白雲虎表示,坦率來說,這種商業環境確實創造了一種「短平快」追求利潤的氛圍,但長遠看,行業除了要遵循市場的基本規律,還要做一些可持續的、發展的生意,相關部門和流量平台要加強監管,同時也需要消費者自身的成長,增強對產品的辨識能力和選擇能力。

儘管承擔著風險,但高回報下,商家和直播帶貨的主播們仍然對海藻面膜趨之若鶩。「一天如果能賣3000單,他給人家釣魚釣個幾單罰了得了,他賺的錢能覆蓋得了,他敢、也願意花這錢。」李瑞說。

(張浩、小華、王舟、李瑞、孫明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