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Pixel 9芯片大翻車,都怪AI戰略過於激進?

在國內沒多少用戶關心的情況下,Google Pixel 9 系列已於 8 月 22 日在海外正式發售。其實從硬件來看,這幾年的 Pixel 手機確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Pixel 9 全系採用了 Google Tensor G4 處理器,數字系列提供 12GB 內存和 128GB/256GB 存儲空間,Pro 系列提供 128GB(9 Pro)/256GB(9 Pro、9 Pro XL)/512GB(9 Pro XL)的存儲空間。至於其他硬件配置,放在高度內卷的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可能在中端手機領域都不一定站得住腳。

昔日安卓標杆,今天配置全面拉胯

當然了,Pixel 9 系列主要面對的也是海外手機市場。在「又不是不能用」的指導思想下,國際手機市場確實不那麼在意手機的硬件實力。不過這種「又不是不能用」的產品理念,在 Pixel 9 系列上終於遇到了問題。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來源:Google

在產品發佈之前,部分媒體就對 Google Tensor G4 這款處理器的性能表示擔憂。而根據提前收到手機的博主的反饋,Tensor G4 這款處理器的性能可以說「全面拉胯」。比如在 DameTech 的測試中,Pixel 9 Pro XL 在 720P 解像度下的原神平均幀率不僅遠遠落後於採用驍龍 8 Gen3 的 Galaxy S24 Ultra 和 iPhone 15 Pro Max,甚至比兩年前採用 Tensor G2 處理器的 Pixel 7 Pro 還要差,屬於逆向優化了。

除了遊戲測試外,不少博主的性能基準測試也指向了同一個結果。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不禁讓人想起一年前的 Pixel 8 系列——Pixel 8 系列採用的 Tensor G3 同樣有嚴重的性能問題,而Google 最終的解決方案居然是「禁止 Tensor G3 機型安裝跑分軟件」,堪稱「從根本解決跑分過低的問題」。

問題是,Google Pixel 是怎麼從曾經的 Android 標杆,變到如今這般境遇的?

Google Pixel 的兩大致命轉折點

在回顧 Google Pixel 系列的發展歷程時,不得不提到兩個關鍵的轉折點,這兩個節點不僅深刻影響了 Pixel 系列的市場定位和用戶認知,也為今天 Tensor 芯片低性能問題埋下了伏筆。

首先,Pixel 的第一個轉折點可以追溯到 2018 年發佈的 Pixel 3 系列。自 Pixel 系面世以來,相機一直是其亮點。彼時,Google 通過深度優化的計算攝影技術,以及強大的後期處理算法,將 Pixel 3 的相機表現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低光環境下,Pixel 3 系列的「夜視模式」憑藉單攝像頭配置就能拍出媲美雙攝甚至三攝手機的照片,迅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來源:Google

Pixel 3 系列的成功確立了 Pixel 手機在攝影方面的標杆地位,這也是 Google 開始向自研硬件與軟件深度整合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儘管 Pixel 3 系列在相機表現上相當出色,但其整體硬件配置卻顯得相對平庸,尤其是電池續航與屏幕顯示效果一直被用戶詬病。這種「偏科」的產品策略雖然為 Pixel 贏得了攝影發燒友的青睞,但也讓其在綜合競爭力上逐漸落後於市場中的其他旗艦手機。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來源:Google

第二個轉折點發生在 2021 年發佈的 Pixel 6 系列上。在 Pixel 6 身上,Google 決定拋棄過去一直採用的高通驍龍處理器,首次引入了自研的 Tensor 芯片。根據 Google 的解釋,他們希望用 Tensor 打造 Pixel 在 AI 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獨特優勢,從而在計算攝影、語音識別和 AI 等領域實現突破。然而,這一決策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偏科風險——Tensor 的性能會直接動搖 Pixel 的高端旗艦定位。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來源:Google

不可否認的是,Tensor 在某些 AI 計算中確實有自己的優勢,且 Google 軟硬件一體的特點也能將 Tensor 的優勢最大化。但優勢最大化並不能掩蓋 Tensor 那極為明顯的短板。遊戲等高負載場景下,Tensor 無法與同時期的旗艦芯片相媲美。

Pixel 3 系列奠定了其在計算攝影領域的領先地位,而 Pixel 6 系列則開啟了 Google 自研硬件的時代。可惜的是,隨著市場對手機性能和綜合體驗要求的不斷提升,Pixel 系列過度依賴 AI 技術、忽視了硬件性能的短板的做法,也最終導致了今天 Tensor 芯片表現不佳的困境。

激進地All in AI 是Tensor 芯片問題根源?

歸根結底,Tensor 性能不佳的問題,既是製程工藝限制下的無奈之舉,同時也是 Google 對芯片要求「偏科」的直接體現,即過度強調 AI 和機器學習的優勢,而忽視了用戶對整體性能的需求。

大家都得承認,AI 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大多數用戶仍然更關注設備的綜合表現,而不僅僅是某些特定場景下的亮點功能。在這一點上,Google 需要在未來的芯片設計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即在保持 AI 領先優勢的同時,提升芯片的整體性能,才能真正贏得市場的認可。

但留給 Google 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從硬件優化到核心算法,再到 AI 大模型技術的應用,Android 陣營內的企業正在擁有與 Google 正面對抗的機會。與此同時,Google Pixel 還沉浸在「一套方案通吃全球市場」的黃粱美夢中。

不可否認的是,在剛剛誕生時,Google Pixel 軟件先行的策略,確實為 Android 生態帶來了不少新鮮感,Pixel 3、Pixel 4 兩代手機也確實為當時的 Android 計算攝影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來源:Google

但在 2024 年,「一招鮮」已無法「吃遍天」,當 GPT-4 等更先進的 AI LLM 超越 Google Gemini,成為手機品牌的首選合作夥伴後,Pixel 又要用什麼來維持自己的高端定位呢?

或許,Google 的策略是相信「AI 一切皆可」,但顯然用戶的需求並不那麼簡單。在硬件性能被持續質疑的情況下,Google 的堅持更像是一種固執,甚至有些自欺欺人。在 AI 時代的洪流中,Google 試圖通過 Tensor 芯片證明自己仍然掌控未來,但面對現實的技術瓶頸和市場反饋,Google 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持,更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產品的實際提升。

畢竟,再強大的 AI 也無法掩蓋一部手機在日常使用中的糟糕體驗。或許 Google 真的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所走的這條 AI 至上之路,否則,等待它的可能不只是一次性能滑坡,而是市場對 Pixel 的逐步拋棄。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