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疾控主任王全意:應對下次大流行,打造更敏銳的防控體系

支原體、猴痘、登革熱、「食人菌」……新冠疫情過後,傳染病並未退出人們的生活與視野,而人們對疾病的關注和反應變得更為敏感。

如果下一次大流行註定到來,我們的目光應該聚焦什麼樣的傳染病?城市防控體系又該如何建構與更新?

在今年服貿會的全球健康北京論壇上,京津冀三地簽訂了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合作協議,北京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研究中心相關成員單位授牌。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圍繞特大城市應如何應對下一次大流行進行探討。

王全意表示,要在大流行到來之前「築城牆」,做好能力提升和各方面準備,打造一個更加敏銳的防控體系。網絡數據也將納入新發突發傳染病監測,暢通社會感知系統。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受訪者供圖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受訪者供圖

下一次大流行是什麼?難以預測

新京報:眼下新冠並未遠離,猴痘、登革熱、「食人菌」等又捲土重來,你怎麼看這一現象?

王全意:和新冠相比,這些傳染病不是完全陌生的疾病,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病原體的變異,造成了新的流行或擴散到新的區域,專業上也可將其稱作新發傳染病。

這些傳染病的傳播特點和造成疫情的原因各有不同。猴痘可以通過接觸傳播、性傳播,以往主要是由動物傳人,近年來出現了持續的人際傳播,也跨越非洲造成了全球性的疫情;登革熱作為一種蚊媒傳播疾病,流行的區域發生了改變,這與全球變暖有關,包括近年來一些專業人士關注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其波及範圍也在發生變化;「食人菌」在日本引發了更多病例,可能與變異有關。

新京報:下一次大流行會在已知的傳染病中發生嗎?

王全意:下一次大流行是由哪種病原體引發,人類很難提前預測。唯一能夠明確的是,我們要在大流行到來之前「築城牆」,做好能力提升和各方面準備,打造一個更加敏銳的防控體系,當疫情發生之後能夠迅速作出應對。

新京報:在討論下一次大流行時,呼吸道疾病似乎是被提及最多的,北京在這方面會有哪些考量?

王全意:呼吸道傳染病相比其他傳染病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更容易,防控難度更大,造成大流行的風險更高,因此業內對它格外關注。

舉個例子,今年猴痘雖然拉響全球警報,其實我們沒有特別擔心,因為猴痘作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雖然會因為一些原因溢出到人類社會,但它的基本再生指數較低、波及人數有限,相比之下,新型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一旦出現,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我們對它們要特別保持關注與密切監測。

北京市疾控中心在不斷佈局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去年我們成立了北京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研究中心,開展快速診斷技術、內生傳播規律、關鍵生物特性等相關核心技術研究,舉辦專業研討會,邀請各個相關領域的專家就重要議題進行交流探討;今年,我們和天津、河北疾控簽訂了三地合作協議,希望深化聯防聯控的合作機制。針對呼吸道傳染病,未來我們會做更多的工作。

打造更加綜合、敏銳的防控體系

新京報:你提到要「築城牆」,打造更敏銳的防控體系,它會是什麼樣的?和現有的防控體系有哪些不同?

王全意:世衛組織對於應對新發傳染病曾給出建議,主要聚焦於提高檢測技術,做好疫苗、藥物研發等方面。我們希望建立一套更加綜合的體系,綜合各方的專業資源,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國際性城市起到更好的防控作用,也為其他城市打樣。

這個體系應該包括四個部分。

首先是針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監測體系,它的觸角要延伸到城市污水、動物、網絡數據等各個方面;其次是對於新發突發傳染病檢測鑒定的技術,要及時把病原體的基因信息明確下來,能夠識別病原體;然後是針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預測預警模型,包括分析疫情發展態勢、解析病原體演化規律、開發重症治療藥物等能力;最後是構建風險研判的指標體系,綜合病原體特點、傳播態勢、重症風險等各維度的信息,提升城市的風險研判和防控能力。

9月10日,湖北宜昌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開展登革熱防控工作。圖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消殺。圖/視覺中國9月10日,湖北宜昌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開展登革熱防控工作。圖為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消殺。圖/視覺中國

將網絡數據納入新發突發傳染病監測

新京報:新的監測體系中包括了網絡數據,具體會涉及哪些部分的內容?這類信息如何在傳染病防控的專業領域發揮作用?

王全意:我們對於網絡數據的利用大概可以分兩個部分。

首先,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各界往來密切,與境外只隔了「一個機艙門」,公共衛生方面更是如此,要做好外防輸入,對於全球疫情流行情況需要保持相當的關注。

針對全球具有潛在大流行風險的新發突發傳染病,我們希望研究建立一套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智能探測系統,自動化地從世衛組織、各國衛生部門、科研機構及社交媒體等多維度、多源頭集成新發突發傳染病相關數據,全面整合傳染病疫情信息、人口流動數據、地理空間信息、氣象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及社交媒體輿情等多渠道數據,構建全面覆蓋、實時更新的數據監測與分析平台,智慧化探測全球範圍內新發突發傳染病苗頭。這裏的數據既有民間的,也有專業機構的。

在疫情期間,人們的網絡搜索行為具有一定的先行性。打個比方,新冠期間一個地區出現了較多的發熱咳嗽病例,在去發熱門診就醫、進入醫療體系的監測範圍之前,是不是很多人會先上網檢索一下症狀和藥品?我們對於網絡數據的第二個利用,就是從網上收集潛在傳染病疫情和異常健康事件線索,如搜索引擎指數、互聯網就診量、在線藥品銷售情況及社區居民呼吸道多病原主動檢測數據等,暢通社會感知系統,輔助新發突發傳染病監測預警。

新京報:去年2月份北京就佈置了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監測的工作,當時提到這是疾控系統初次涉及的領域,污水監測的作用是什麼?未來監測的範圍會有多大?

王全意:城市污水中隱藏著許多傳染病的線索。疫情期間,我們會通過咽拭子去採集病原標本,得到個體和區域的陽性情況、病原體的基因信息等等,而病原體或者說病原體的基因片段,其實會持續從感染者體內排出到城市的污水系統中,因此通過監測城市污水,專業機構能獲得大量的疾病信息。

通過人口規模、病原體RNA降解、污水病毒濃度等關鍵指標,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新發突發傳染病實時預警算法,又或者構建病毒脫落動力學模型和人群傳播神經網絡模型,為傳染病流行規模評估和精準施策建立技術儲備。

污水監測的範圍,可以結合人口流動、重點人群、重點場所,圍繞污水處理廠管網分佈,佈局主幹線、次幹線和敏感點,建立有良好代表性和人口覆蓋度的主城區污水監測網絡;對於境外疫情,可以探索建立入境航空器的污水病原監測網絡體系,重點監測對全球具有潛在大流行風險的新發突發傳染病。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