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突發內幕曝光?Google8月論文已揭示原理,大模型光有軟件不存在護城河

文章轉載於量子位(QbitAI)作者:明敏

發佈不到1周,OpenAI最強模型o1的護城河已經沒有了。

有人發現,GoogleDeepMind一篇發表在8月的論文,揭示原理和o1的工作方式幾乎一致。

這項研究表明,增加測試時(test-time)計算比擴展模型參數更有效。

基於論文提出的計算最優(compute-optimal)測試時計算擴展策略,規模較小的基礎模型在一些任務上可以超越一個14倍大的模型。

網民表示:

這幾乎就是o1的原理啊。

眾所周知,奧特曼喜歡領先於Google,所以這才是o1搶正選preview版的原因?

有人由此感慨:

確實正如Google自己所說的,沒有人護城河,也永遠不會有人有護城河。

就在剛剛,OpenAI將o1-mini的速度提高7倍,每天都能使用50條;o1-preview則提到每週50條。

計算量節省4倍

GoogleDeepMind這篇論文的題目是:優化LLM測試時計算比擴大模型參數規模更高效。

研究團隊從人類的思考模式延伸,既然人面對複雜問題時會用更長時間思考改善決策,那麼LLM是不是也能如此?

換言之,面對一個複雜任務時,是否能讓LLM更有效利用測試時的額外計算以提高準確性。

此前一些研究已經論證,這個方向確實可行,不過效果比較有限。

因此該研究想要探明,在使用比較少的額外推理計算時,就能能讓模型性能提升多少?

他們設計了一組實驗,使用PaLM2-S*在MATH數據集上測試。

主要分析了兩種方法:

(1)迭代自我修訂:讓模型多次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在每次嘗試後進行修訂以得到更好的回答。(2)搜索:在這種方法中,模型生成多個候選答案,

可以看到,使用自我修訂方法時,隨著測試時計算量增加,標準最佳N策略(Best-of-N)與計算最優擴展策略之間的差距逐漸擴大。

使用搜索方法,計算最優擴展策略在初期表現出比較明顯優勢。並在一定情況下,達到與最佳N策略相同效果,計算量僅為其1/4。

在與預訓練計算相當的FLOPs匹配評估中,對比PaLM 2-S*(使用計算最優策略)一個14倍大的預訓練模型(不進行額外推理)。

結果發現,使用自我修訂方法時,當推理tokns遠小於預訓練tokens時,使用測試時計算策略的效果比預訓練效果更好。但是當比率增加,或者在更難的問題上,還是預訓練的效果更好。

也就是說,在兩種情況下,根據不同測試時計算擴展方法是否有效,關鍵在於提示的難度。

研究還進一步比較不同的PRM搜索方法,結果顯示前向搜索(最右)需要更多的計算量。

在計算量較少的情況下,使用計算最優策略最多可節省4倍資源。

對比OpenAI的o1模型,這篇研究幾乎是給出了相同的結論。

o1模型學會完善自己的思維過程,嘗試不同的策略,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隨著更多的強化學習(訓練時計算)和更多的思考時間(測試時計算),o1 的性能持續提高。

不過OpenAI更快一步發佈了模型,而Google這邊使用了PaLM2,在Gemini2上還沒有更新的發佈。

網民:護城河只剩下硬件了?

這樣的新發現不免讓人想到去年Google內部文件里提出的觀點:

我們沒有護城河,OpenAI也沒有。開源模型可以打敗ChatGPT。

如今來看,各家研究速度都很快,誰也不能確保自己始終領先。

唯一的護城河,或許是硬件。

(所以馬斯克哐哐建算力中心?)(所以馬斯克哐哐建算力中心?)

有人表示,現在英偉達直接掌控誰能擁有更多算力。那麼如果Google/微軟開發出了效果更好的定製芯片,情況又會如何呢?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OpenAI首顆芯片曝光,將採用台積電最先進的A16埃米級工藝,專為Sora影片應用打造。

顯然,大模型戰場,只是卷模型本身已經不夠了。

參考鏈接:https://www.reddit.com/r/singularity/comments/1fhx8ny/deepmind_understands_strawberry_there_is_no_m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