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入健力士紀錄的長廊彩畫如何保護?頤和園給古建用上三維技術
從頤和園東宮門入園,沿著昆明湖向西走不足千米,就到了遊人如織的長廊。這條曲折的遊廊全長728米,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長的畫廊。1990年,長廊以傑出的建築手法和絢麗的彩畫藝術被收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
頤和園副園長榮華是1993年來頤和園工作的,在她的印象中,長廊枋樑上1.4萬幅彩畫的樣貌還和最初入園時差不多。「儘管歷經31年的風吹雨淋,它們依然保持著原有的歷史風貌。」
1.4萬幅彩畫串起藝術長廊
長廊是頤和園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北依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宛如翡翠項鏈,將分佈在湖山交接處的亭台樓閣、大小院落連綴成一串。
中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要特徵,油飾彩畫就像給古建築穿上外衣,起到保護和修飾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89年,長廊進行過3次較大的油飾整修。1959年、1979年開展了兩次長廊彩畫重繪工作,代表當時最高水平的畫工均參與了創作,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劉關張桃園結義、寶黛讀西廂、蘇武牧羊、嫦娥奔月……如今,遊客漫遊長廊,總是先被耳熟能詳的彩畫故事所吸引,細細欣賞下來,再感慨畫功之精湛。尋找熟知的彩畫典故,也讓遊園多了一份樂趣。
除了人物故事,長廊彩畫還包括山水風景、花卉翎毛、亭台樓榭等,內容包羅萬象,數量達1.4萬餘幅之多。「我們可以看到,枋樑上中間的圖案是半圓形的,上面開敞,像個包袱一樣,這就是包袱式蘇式彩畫。」榮華說,這些彩畫攜帶著大量人文方面的歷史信息,為研究中國官式蘇式彩畫發展變遷提供了有力物證。
全面「體檢」,修復「外衣」
遊客行走在長廊之內,欣賞到的每一根柱子、枋梁都是由一個個木構件拚接而成的。木材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之中,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以及黴菌、蟲蛀等影響,極容易糟朽損壞。為了延長古建築的壽命,讓木材與外界環境隔離,工匠會用桐油、麵粉、磚灰、麻等材料混合覆蓋在木構件表面,這種工藝稱之為地仗。「就像裝修中的刮膩子一樣,完成後在平整的表面繪製各種彩畫紋飾,達到保護作用。」榮華說。
但歷經風吹日曬,彩畫這層漂亮的「外衣」也會破損。長廊彩畫最近一次修繕是在1989年,距今已有35年。隨著時間推移,現存的彩畫在自然環境中面臨風化,出現龜裂、粉化、局部脫落等狀況。
彩畫圖案保存狀況不同有多種原因,首先是自然環境的影響,陽面一側彩畫相較背面彩畫,呈現顏色褪色、色彩暗淡的現象。長廊臨水,濕度也會對彩畫造成影響。另外,彩畫工藝材料的老化造成病害發展速率不同,呈現出保護狀態的差別。
有的遊客看到彩畫褪色,急於希望重繪彩畫。「我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和以往整幅圖重繪的修復方式不同,如今的彩畫保護方式更加科學,即逐一認定病害,再進行局部修復。」榮華說,自199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頤和園一直按照遺產地保護要求,遵循國家文物法「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大限度保留和最小干預」原則,持續對長廊彩畫開展環境監測、跟蹤研究和保護性工作。
「從2014年開始,我們通過微環境監測設備,採集長廊區域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監測和記錄,並對彩畫色彩變化狀況進行監測。」她說,從2020年起,頤和園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開展長廊彩畫病害調查與勘察設計工作,為彩畫進行全面「體檢」。
曆時兩年,他們完成長廊彩畫歷史資料檔案的彙集整理、現場病害調查、彩畫保存狀態評估、顏料與工藝分析,現場局部彩畫修復試驗等,形成長廊彩畫病害圖集、保護試驗報告及保護修繕方案。
彩畫的病害不同,修復方式經過了反復試驗。榮華舉例說,一些彩畫出現了黴點,需要用蒸汽燻蒸,再用棉紙擦拭。「聽起來容易,但若想確保彩畫顏色不脫落,蒸汽的溫度、時間和噴氣量都需精準把控。修復師要搭建樣板間,反復試驗才能形成操作規程要求。」有些彩畫出現了空鼓情況,也需先用蒸汽將畫面蒸軟,再注入骨膠使其回貼牢固,再用小架子頂住,防止已經複位的彩畫再次空鼓。製備骨膠的材料佔比也是一點點測試調製的。
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可以滿足彩畫修復的需求,但長廊中大量的遊客給彩畫修復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確保遊人安全通行,修復人員會在樑下搭建一個圍擋,蹲在梯子上作業,一蹲就是一天。
文物數字化,可隨時調取畫面對比
為了確保長廊彩畫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公園還要定期給彩畫「拍照」。早在上世紀90年代,頤和園就開始了留存長廊彩畫的原始影像,近些年,定期影像記錄和檔案留存工作更是從不間斷。每隔3-5年一次的記錄,使公園清晰掌握彩畫發生的變化,並對病害及時干預。
從彩色相機到三維激光掃瞄,在高科技的加持下,長廊彩畫完整的高清影像三維模型已然形成。如今打開電腦,一個可以360度呈現的長廊便會出現在眼前,想要調取哪間廊子的哪幅畫面,都可以通過搜索軟件直接找出來,還可以挨個放大縮小。想瞭解一幅彩畫是否有病害趨勢或變化,只要拿著電腦到現場調取相應畫面,便可一目瞭然。
「掃瞄長廊彩畫信息,公園用了整整三年。白天遊客太多,工作人員只能在早上開園前架著梯子,抱著電腦來採集畫面。」榮華說,合作的科技公司還開發了彩畫病害調查軟件和彩畫殘損統計分析軟件,可以將研究性保護的過程進行整體記錄,實時提煉後期管理數據。
恢復歷史名園完整性
同樣是在頤和園,另一處古建也將煥然一新。
2023年10月,頤和園完成養雲軒建築本體及院落系統保護修繕,預計將於今年10月中旬正式對外開放。「修繕完成的養雲軒正被打造成頤和園研究院。」頤和園黨委書記、園長李曉光透露,古建築將承載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學術出版等多樣功能。養雲軒的活化利用堅持了置入原則,即在裝修改造中充分考慮對文物建築的保護,新增隔斷、燈具、裝飾等儘量不與原房屋結構產生關係。同時儘可能利用原有地磚及原木結構屋頂,尊重原有建築特色。
頤和園的古建保護是北京市屬公園文物保護的縮影。
「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我們著力在老城整體保護、中軸線申遺和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方面取得突破。」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勇說,從2013年開始,市公園管理中心先後完成了天壇、北海、中山、景山園內住戶騰退,收回被長期佔用的景山少年宮區域、天壇泰元門及園林機械廠、頤和園東宮門公交場站、北海漪瀾堂古建築群,完成中山公園核心區內兒童遊樂場、社稷壇內壇東西排房的拆除,歷史名園的完整性得到極大恢復。
景山壽皇殿建築群、頤和園須彌靈境建築群、北海公園漪瀾堂古建築群、天壇南內壇牆及廣利門、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等一批重點文物修繕項目完成並對社會開放,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未來,更多的公園文物將得到科學保護,向遊客展示歷史名園的文化魅力。」他說。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