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身尋找一棵樹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探尋平凡之樹的非凡生命」。

——————————

    《莊子·逍遙遊》有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古文生動形容了「大椿」樹長壽的年歲,令人感歎樹木的恒久生機,同時也讓人察覺,樹木的長壽、代代繁衍其實不僅能夠見證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成長,還默默陪伴著一個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形形色色的樹木,卻甚少想到,這些沉默寡言的生命往往發揮著比美化景觀更為重要的作用,它們深遠影響著歷史、文化、經濟、科學的進步與演化。

    為「探尋平凡之樹的非凡生命」,牛津大學文學教授菲奧娜·斯塔科迪在新書《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樹》中講述了17種常見樹木的不凡故事。柳樹、榆樹、蘋果樹……在她鮮活的表述中,這些樹植從遙遠的過去伴我們走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多元文化和人群中,默默扮演著各種重要的角色。

    樹木的非凡生命,在於對整個時代和社會發展變遷的重要意義。一顆成熟的深紫色橄欖果,其蘊含的豐厚油脂被奉為古代歐洲世界的「液體黃金」,橄欖油的經濟效益曾一度支撐了羅馬帝國的擴張。一株紅豆杉沉默不言,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被探索出治療癌症的功效,科學家在其中提取的紫杉醇隨後被批準用於化療,從而成為可能治療多種癌症的「生命樹」……書中羅列的諸多案例,生動講述了各種樹木生命因其自身獨特的生態特徵和可能用途,深深嵌入了人類政治、經濟、醫學等領域的發展當中,不斷續寫著當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學故事。

    樹木的非凡生命,更在於對諸多文化和民族成長交融的深刻意義。比如,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的一顆蘋果,若將其投入歷史的長河中縱觀,則能從中探索它作為文化符號獨一無二的象徵性。書中講到「無論是追溯到伊甸園還是古希臘,西方文化都始於蘋果」,從《創世紀》到《白雪公主》、從披頭士樂隊到祖比斯——文學、繪畫、音樂、影視,蘋果的意象可謂千變萬化、無處不在。

    書中講道,蘋果身上彷彿「有一種東西會激起深刻的情感」——它有機融合著人們的愛情與紛爭、純潔與慾望、憤怒與嫉妒——被咬一口的蘋果、嬌豔欲滴的紅蘋果或者只是個爛掉的蘋果核,都可能有機融合在塞尚或梵高的油畫里、中央廣場的雕塑中、現代感滿滿的商業海報上。從古至今,許多人將自己的藝術幻想寄託在「蘋果」上,讓這株文化樹枝繁葉茂、一直蓬勃生長。

    「樹木的意義點綴著傳說和歷史」,而對於讀者來說,從書中瞭解各類樹木的歷史與逸事,還提醒我們回想起自己成長經歷中是否也有過樹木的陪伴,從而喚醒平凡樹木對自己的非凡意義。作者分享自己寫作歷程時提到,她屢屢回想到幼時的自己拾木柴點燃篝火、與小狗在林中漫遊,還有撫摸母親贈與的木頭吊墜——這些珍珠般的經歷「感染著我的心靈,悄無聲息地埋下日後萌發的種子」,成為她回憶中不朽的閃亮裝飾,也是她筆耕不輟的動力。菲奧娜用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在回憶中探尋樹木的意義,本就是「一場個人探險」。

    進一步來說,見樹木、見眾生、更能見自我。書中講述的17種樹木,它們有的象徵高貴與長壽,卻可能因連年災病而變得脆弱易腐;有的樹種看似中空易折、不成材,卻可能另有醫療大用……不同樹木能在不同時代與領域尋得用武之地,更可見「材」與「不材」,皆在於人如何觀之、用之。樹木如此,人亦如是,從這個角度品讀這本獨特的「植物誌」,讀者或許還能多得幾分老莊哲學的意趣。

    菲奧娜覺得,正是故事與詩歌中的樹喚醒並昇華了自己的經歷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她也鼓勵讀者,不妨在讀罷此書後就「動身尋找一棵樹或者一把鐵鍬」。在邂逅樹木、對話自然的過程中,讓回憶中被忽視的樹木和故事重新變得鮮活、非凡起來吧。

陳之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9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