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文化芬芳為幸福生活添彩——常德市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綜述

□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常德,文化繁榮、精神富足是題中之義。

常德,是一片文化的沃土。20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行吟沅澧澤畔,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詩句。這一承載著深刻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思想文化血脈,不斷澆灌著文化的土壤,催生著文化的花蕾。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市文化事業在曲折中向前。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我市文化事業活力得到全面釋放。

1987年,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文聯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準設立了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獎勵兩地作家創作的、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第十二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 劉頌 攝第十二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 劉頌 攝

1991年開始,常德以市城區沅江防洪大堤為載體,曆時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國常德詩牆。詩牆薈萃了中國當代名家詩詞、書法、美術精品,是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著名詩人餘光中稱它為「詩國長城」「半部文學史」。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橋樑,更是心繫民生的幸福指標。群眾不斷攀升的幸福感得益於我市加快構建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所帶來的紅利。

市民在常德市圖書館見山書院分館閱讀。 李紫瑩 攝市民在常德市圖書館見山書院分館閱讀。 李紫瑩 攝

走在常德大街小巷,一個個書香味濃厚的城市書房成了市民新的打卡地。常德各大城市書店不僅配套圖書自助借還系統、數字借閱機、有聲圖書設備等智能設備,還與市圖書館實現了圖書通借通還。我市還在機關、社區、學校、部隊等具備條件的地方,設立了87個圖書流通服務點,把圖書送到群眾身邊。此外,農家書屋也在鄉村遍地開花,全市現已擁有1507個農家書屋。

文化惠民之風持續吹滿全城,各類惠民活動奏響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大合唱」。

2012年起,我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資源,舉辦了群眾文藝演出「百團大賽」。在首屆「百團大賽」中,全市共有970個群眾文藝團體報名參賽,100個文藝團體參加市級決賽,累計演出600多場,參演群眾有4萬多人,現場觀眾有160多萬人。如今,「百團大賽」已走進第13個年頭。

在傳承古老文化的同時,民間藝人們還借助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將法治建設、廉政建設、善德文化等融入其間,在潛移默化中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促進文明實踐更可持續、更富活力、更具時代特色。

鴛鴦走馬樓內上演常德絲絃。 李張念 攝鴛鴦走馬樓內上演常德絲絃。 李張念 攝

在位於常德河街的鴛鴦走馬樓,常德絲絃、常德高腔等民間戲曲輪番上演,向市民遊客展示特色非遺項目,奏響獨特地方韻味……

我市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16個門類200多個種類,其中7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1個項目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0個項目列入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5年,我市啟動常德河街建設,將老常德人記憶中的老街從沅水邊「搬遷」至穿紫河畔,讓常德老城的歷史與文化在城市腹地「複活」。同時,我市通過建設非遺工坊、非遺村鎮,舉辦「百團大賽」、鼓書大王擂台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賽事,開展非遺進校園、名師帶徒等培養傳承人活動,推動非遺傳承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一道道文化大餐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個個文化場館吸引著市民走出家門。75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精神文化產品不斷豐富,文化事業繁榮興盛。

截至2023年,我市已擁有藝術表演團體33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紀念館17個,廣播電視台9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98%,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6.5萬戶。

如今的常德,公園廣場歌聲不斷,舞姿飛揚;美術館內書畫作品推陳出新,雅俗共賞;圖書館內書香濃厚;美育課堂、文化公益培訓等活動豐富多彩……城市因文化繁榮而增色,市民因文化浸潤而幸福。踏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節拍,我市的文化事業正凝心聚力、奮勇爭先,努力創造輝煌業績,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