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房貸降息,影響幾何?

千呼萬喚始出來。

剛剛,央行行長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宣佈,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和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引導商業銀行將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發放房貸利率附近,預計平均降幅在0.5個百分點左右。

同時,統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將全國層面的二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由25%下調至15%,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此外,央行還宣佈降低政策利率,將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0.2個百分點,從目前的1.7%降為1.5%,同時降準0.5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降息、降準、降存量房貸利率、降首付,可謂四箭齊發,油門踩到底。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動作。

單看存量房貸降息,就涉及30多萬億住房貸款,預計每年可節省2000億元左右的利息支出。

存量房貸降息,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銀行割肉讓利,這在正常時期幾乎不可能,但在大局面前,一切都要跟著讓路。

這裏的大局,既是穩定市場預期、帶動樓市企穩的需要,也是減輕居民債務負擔,為刺激消費、穩定經濟創造空間難以避開的選擇。

降息之後,樓市會否企穩反彈?消費能夠刺激起來?

存量房貸再次降息,影響幾何?

前幾年樓市高漲之際,房貸利率一度飆升到6%以上,去年雖然一度降到4%左右,但相較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利率走勢,遠遠不夠。

畢竟,當前首套房平均商貸利率,先是降到上半年的3.45%,近期又降到3.2%左右,個別城市已率先跌破3%。

如此之高的房貸,在經濟狂飆突進之際尚不構成壓力,在投資收益高企的時代也不算什麼事。

但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想拿到3個點的無風險投資收益率都十分困難,連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已跌破2%,誰能接受4%乃至更高的房貸利率?

更何況,美聯儲已經開啟降息週期,首次降息就多達50個基點,超出市場預期。

這相當於打開了幾乎所有國家的降息空間,中國也不例外,降息可謂大勢所趨,存量房貸的高利率顯然無法維持。

眾所周知,利率是資金的成本,利率越高,債務的成本就越高。

無論如何理財,穩定收益都無法超過房貸利率,那麼提前房貸就是最務實也最理性的選擇。

這兩年幾乎所有人都視「加槓桿」為畏途,提前房貸、減少負債幾乎成了新的共識。

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銀行房貸規模半年縮水超3000億,而去年全年減少了5467億元,且部分銀行貸款不良率有所提升。

因此,對於銀行來說,與其任由提前還貸造成大量的利潤損失,還不如主動讓利,留住優質客戶,也博得一個「讓利於民」的聲名。

退一步講,總比一些人無奈選擇斷供好。

更何況,房貸利率下降,存量利率也會下降,坊間預測的「存款0利率時代即將到來」,並非危言聳聽。

所以,存量房貸降息之下,銀行息差當然會收窄,但受到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存量房貸降息,著眼的不只是房地產救市,更重要的是刺激消費。

房地產是居民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最大的負債來源,2/3的資產都是房子,而70%左右的債務都與房子相關。

這在某種程度上構成房地產「綁架」經濟的邏輯,也是房地產市場走勢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底因,消費自然難以置身事外。

房地產對於消費,既有財富效應,也有擠出效應。

在樓市上行期,財富效應往往大於擠出效應,財富增值,哪怕只是名義資產擴張,也能帶來一定的消費刺激效應。

但在樓市下行期,財富效應不複存在,而高房貸支出對於消費的擠出效應愈發凸顯。

兩者雙向擠壓,對消費的衝擊超出預期。

因此,當房價持續波動,導致房產價值開始收縮,而房貸利息成本又超過可能的投資預期收益,提前還貸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這也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邏輯,居民選擇優先修復資產負債表,而非消費或擴大投資。

今年以來,一二線城市整體消費走勢,罕見弱於三四線城市,背後的道理就在於此。

原因不難理解,一二線城市房價更高,房子在家庭財富中佔比更高,居民債務槓桿率也高,其波動對於收入和預期的影響也更大。

所以,如果降低房貸利率,減少的債務支出能一部分轉移到消費上,對於擴大內需、提振經濟都有著積極作用。

當然,提振消費的核心在於收入分配,要麼增加居民收入,要麼減少居民債務壓力。

雙管齊下,才是最佳選擇。

房地產有多重要,這幾年幾乎所有人都深有體會。

任何行業,如果隨行就市,價格漲跌起伏都是正常的,暴漲時形成的泡沫,自然能通過自然破裂來調節。

然而,房地產並非普通產業,從一開始就與國民經濟、地方財政、居民財產捆綁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

無論是從國民經濟層面,還是居民財富層面,房地產都不能輕易任其下墜。

然而,過去幾年,隨著限購、限貸、限售、限價全面鬆綁,中國樓市已經迎來史上最寬鬆時代。

但「史上最寬鬆」的政策,並未帶來「史上最瘋狂」的樓市,就連官方也直言:

「當前房地產市場繼續處於調整中」。

從房價來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全部面臨持續調整,多數城市回到2018年前後水平。

從市場來看,高峰時期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超過18萬平方米,今年1~8月只有6億平方米,全年可能不及10億平方米。

從賣地收入來看,前幾年賣地收入一度達到8.7萬億元的巔峰,而去年已經回落到5.8萬億。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房地產市場本身面臨的調整之外,也受到城鎮化、人口、住房擁有率等長期因素的製約,但也與經濟增長、居民收入、社會預期不無關係。

因此,穩樓市,除了需要超預期的政策刺激之外,更需要從增加居民收入、扭轉社會預期的深層次領域著手。

全民炒房潮早已遠去,但一個穩定的房地產市場,仍是不可或缺的。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