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村鎮的互聯網醫療,三明醫改的石家莊探索

從南到北,狹長的槁城跨度51公里,比起開車一個多小時在區內看病,就近去縣域外或直接去省會城市大醫院更加省事。多年來,這裏是周圍縣中域內就醫率最低的地方。

醫共體和互聯網的落地正在改變現狀。在鄉鎮衛生院,鄉村醫生難以判讀的影像學檢查,可以一鍵送達區醫院,不少多發病在家門口也能處理了。

石家莊市市長馬宇駿介紹,人均資源少、資源分佈不均衡也是當地要通過醫改解決的問題,通過醫改推動當地市民大病不出省、一般病不出市、多發病不出縣。

10月17日,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兩名醫生正在診斷衛生院村醫上傳的CT檢查。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10月17日,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兩名醫生正在診斷衛生院村醫上傳的CT檢查。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

CT、心電圖的縣域「聯網」

10月17日一早,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影像科,一位市民的頸部X光片自幾十公裡外的增村中心衛生院傳到醫生的電腦上。影像科醫生很快完成閱片,將影像學診斷錄入系統,發回衛生院。

位於石家莊市東區的槁城區有著狹長的地形,南北跨度51公里,而向西距離石家莊僅30餘公里。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院長秦慧選介紹,如果想去區醫院看病,村民開車單程可能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因此不少人傾向於就近去其他區或直接前往市中心看病,在周圍區縣中,槁城的域內就醫率是最低的。

去年,當地建立了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醫共體,以人民醫院為牽頭醫院,包含南董中心衛生院、增村中心衛生院等六家衛生院,下設95個村衛生室,醫共體內部建立六大共享中心,進行信息互聯互通。

X光、CT、心電圖……這些檢查項目既往村里有設備,但醫生解讀能力有限,限制了村民在家門口就醫,現在可以直接從衛生院上傳結果到石家莊市槁城人民醫院接受判讀,其中發現有心梗、腦梗等風險的患者,能通過醫療機構之間的對接及時轉運,如碰到區醫院也難以解讀的影像學資料,則可以請301等知名三甲醫院的專家會診。

為了提高村鎮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區醫院的資源也進行下沉,包括派駐高年資的醫生下沉,建立聯合門診、聯合病房,開展教學查房等方式,幫助基層開展新的技術項目。

「刨除掉疫情的因素,疫情之前我們日門診量不到一百,去年醫共體成立之後,診療量翻了幾倍,人多的時候每天能接診三百多人。」增村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楊軍榜告訴記者,診療量的提高也增加了衛生院收益和醫生收入。

一般病不出市、多發病不出縣

河北省石家莊市槁城區人民政府區長蔡雲龍介紹,為了築牢基層網底,該區政府投入7600萬元更新配備醫療設備,通過「縣聘鄉用」方式為基層引進衛生專業人員,縣級醫院下沉基層「傳幫帶」。

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新聞發佈會上,馬宇駿介紹,人均資源少、資源分佈不均衡也是當地要通過醫改解決的問題,當地建立了分級診療體系,以推動市民大病不出省、一般病不出市、多發病不出縣。

石家莊市財政每年投入6000多萬元對接北京市、河北省內專家資源,500多位知名專家常駐,讓當地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北京專家。石家莊市區內佈局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市區外圍佈局了八個市級區域診療中心,縣域佈局了十個醫療次中心,以推動一般病診療。通過實施縣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擴建和能力提升項目,推動縣鄉緊密型醫共體實現全覆蓋,實現多發病、常見病不出縣。

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0%以上

對於三明醫改,秦慧選最直觀的感受是,醫院的可支配收入隨著集采的推進有所增加,患者就醫更便捷,在藥品上的平均花費降低了。

馬宇駿稱,學習三明醫改經驗的初衷,是讓市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方便舒心地看病,當地重點推進了三項工作。

為了讓醫療資源匹配更加均衡,近三年累計公共財政投入370多億元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石家莊市新改建擴建醫院數量達到31所。預計到明年底,萬人口全科醫生數量從5年前的2.26人,提高到4.26人,千人口護士數量從4.17人增加到5.2人。

在改善就醫感受方面,近年來通過實施集中帶量採購等措施,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了50%以上,耗材價格下降了70%以上。最近三年,石家莊市先後調整了2720項(醫療服務)價格,CT檢查、血液透析等降幅在20%以上。

在學習三明醫改經驗基礎上,當地統籌衛健、編製、人社、市場監管等各方面力量,目前對公立醫院書記、院長實行年薪製,年薪由同級財政負擔。醫務人員全面實行全員工分製績效改革,醫務人員薪酬總量核增5%以上。石家莊還從市本級事業單位編製中安排了自收自支編製1200名,用於補充縣級公立醫院、疾控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製需求。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