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泡沫:何時會破滅?

最近,有粉絲私信我:「人工智能會不會像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一樣破滅?」

這個問題引人深思。儘管我們團隊一直在提倡擁抱AI,但目前在AI與業務結合的場景中尚未實現商業化路徑。 

經濟泡沫的形成源於人們對商品進行大量無意義的投資,造成市場價值和價格的膨脹。 這種現象可能導致資產(包括優質和劣質資產)過度升值,超出其實際價值,最終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隨後突然崩潰。 

大D分析認為,當前的AI市場與20世紀末互聯網市場之間存在顯著相似之處。 

兩者均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引發了投資熱潮,而這種熱潮的背後,往往是對未來的過於樂觀的預期。

回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往往源於估值與實際價值之間的巨大鴻溝,如今的人工智能市場似乎正走在類似道路上: 高估值和激烈競爭下,面臨盈利能力不足和商業模式不明確的現實。

在過去幾年里,人工智能已成為科技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從ChatGPT的發佈到各大企業紛紛佈局AI技術。 

然而,許多企業發現,從AI投資中獲取實際回報並非易事。 

高昂的研發和運營成本、缺乏明確的商業模式及市場競爭的激烈,使得盈利前景變得不明朗,公眾對AI技術的不信任程度也逐漸上升,進一 步增加了商業化的障礙。 

尤其在ToC用戶中,AI聚合工具產品的盈利點往往依賴流媒體廣告,用戶更傾向於「白嫖」,因為ToC業務場景難以產生收益價值,導致他們無法判斷付費訂閱的價值。同時,市場上AI工具產品眾多,替代性強,使用戶在各種「免費試用」產品中頻繁切換。 

而對於ToB用戶,在無法判斷預期收益時,很難決定採購AI產品。儘管一些企業嘗試將AI模型結合到自己的業務流程中,但大部分仍難以看到成效。 

特別是在生成式AI興起的背景下,眾多初創企業湧現,試圖從中分一杯羹,但其盈利能力普遍偏低,許多企業依賴風險投資的資金支持,而非實際的商業收入。 

隨著投資者對市場的警惕性提高,資金流入也開始減緩,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曾預測多達50%的工作將受到自動化影響,但最新展望顯示,技術發展速度不足以實現這一替代。 

麻省理工學院的達隆·阿西莫格魯估計,未來十年人工智能的生產率增幅將不足1%。 

這些觀點表明,儘管人工智能前景廣闊,但實際的實現路徑仍需謹慎評估。 

我們國內市場機構對AI仍抱有很強的期待,但今年或者明年內這些人工智能項目都難於獲得收益。 

主要原因在於,這些AI企業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數據中心、算力等硬件及大模型的訓練支出。 

而這些訓練結果形成的產品無法進行有效的商業化,更多僅是被當做某些軟件產品的附加功能。 

大D在觀察市場動態時,認為當前的AI行業已經顯露出泡沫的跡象。高估值與實際盈利能力之間的落差,即將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泡沫何時會破滅。 

歷史上,市場泡沫往往伴隨著對未來的過於樂觀的預期,導致投資者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正如金融市場中的許多泡沫事件一樣,AI市場的泡沫也在逐步顯現,目前應該處於第三和第四階段。(階段並非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 

目前資本市場正在等待市場上能夠跑出一個現象級的Ai產品,才能夠足以支持整個Ai賽道的信心。

如果沒有,大D認為明年即將有60%以上的Ai初創公司和實驗室將面臨關閉風險。 

身邊越來越多的Ai初創企業唯一的希望是能夠被大廠所收購,儘早脫手、脫坑。 

一位不願透露信息的朋友跟我聊到過他從加入AI這個賽道以來的心理歷程: 

1、第一階段: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雖然當時身邊很多朋友熱衷於賣ChatGPT帳號來獲取第一桶金,但他看不上。 

2、第二階段:市場的炒作,讓其過度的樂觀。對項目的投入持續加大。 

3、第三階段:產品項目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持續性的收益,或者收益不足以支撐項目的經營。後悔,現在只想盡快賣掉,脫坑! 

寫在最後的話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人工智能的中長期前景仍然光明。

AI具有極大的潛力,能夠推動各行業的創新和轉型。 

從醫療到金融,從教育到製造,AI的應用正在逐步深入各個領域。 

然而,投資者和企業必須保持警惕,避免盲目追逐市場熱潮。只有在明確商業模式、確保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實現其變革潛力。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過度的樂觀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唯有腳踏實地,才能迎接未來的機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產品創新研習社」,作者:大D,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