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基金和前GoogleCEO跟投,可控核聚變初創企業獲9億美元融資
面對全球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一家核聚變能源初創公司正在悄然嶄露頭角,致力於用創新的力量應對這些挑戰。
近日,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的 Pacific Fusion 公司宣佈脫離「隱身模式」,目前已獲得 9 億美元的融資承諾。
這家初創公司彙聚了矽谷頂級投資者和科技界重量級人物的支持,其宏偉目標是攻克人類最具挑戰性的科技課題之一——實現可控核聚變。

作為公司掌舵人,創始人兼 CEO 艾力·蘭德(Eric Lander)的履曆令人矚目。
他曾領導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遺傳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和數學家,目前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創始主任。
此前,他獲得馬克阿瑟「天才獎」,並擁有 14 個榮譽博士學位,此前曾擔任拜登政府的科學顧問和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最終,選擇投身於這項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核聚變能源事業。
Pacific Fusion 的技術路線建立在美國兩大國家實驗室的突破性進展之上。
2022 年,美國羅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利用激光實現了可控核聚變點火,創造了實驗室核聚變史上最高性能記錄。
而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則利用快速上升的電流脈衝推動磁化內襯慣性核聚變(MagLIF,Magnetized Liner Inertial Fusion)概念,實現了僅次於激光驅動方案的最高性能。
Pacific Fusion 公司選擇了一條被稱為「脈衝磁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的技術路徑。
這種方法通過將氘-氚燃料裝入小型容器,並利用快速上升的大電流脈衝對燃料進行磁擠壓和加熱,從而達到核聚變所需的條件。
該公司正在建造的快速脈衝器類似於桑迪亞實驗室的 Z Machine,但得益於脈衝功率工程幾十年來的進步,特別是最近證實的阻抗匹配馬克思發生器技術,使得其系統更加高效和緊湊。
在矽谷知名風險投資公司 General Catalyst 的帶領下,眾多科技界巨頭紛紛投資支持。
投資者陣容包括前Google CEO 艾力·施密特(Eric Schmidt)、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突破能源創投基金、專注於脫碳項目的 Lowercarbon Capital,以及矽谷著名風險投資家約翰·多爾(John Doerr)等。
這筆總額高達 9 億美元的 A 輪融資採用了分階段釋放的方式,資金將隨著公司達到預定里程碑而逐步解鎖。

除了蘭德之外,Pacific Fusion 的核心團隊成員還包括:
曾擔任美國能源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研究員的威爾·里根(Will Regan),目前任該公司創始人兼總裁。
曾在羅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領導脈衝磁聚變研究和曾擔任美國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管理局慣性約束聚變主任的基思·勒琴(Keith LeChien),目前任該公司 CTO。
擁有風險投資背景的凱莉·馮·繆恩克(Carrie von Muench),目前任該公司 COO。
Pacific Fusion 的系統由被稱為「積木塊(brick)」的小型可批量生產單元組成,每個積木塊包含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開關,由積木塊組裝而成的模塊可以裝入集裝箱中。
聚變室採用緊湊的圓柱形設計,有利於降低維護成本。該公司對媒體表示,他們的系統使用廣泛可用的材料,而且燃料成本遠低於化石燃料。
除了針對可控核聚變的物理測試外,Pacific Fusion 還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模擬實驗,這項工作由前羅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的模擬專家 C·利蘭·洛迪高伊利森(C. Leland Ellison)領導。
按照公司規劃,在 2030 年代早期才能建成全尺寸示範系統,商業化系統則要等到 2030 年代末期。
首席技術官勒琴公開表示,他們現在已經非常接近獲得淨正能量所需的條件,但從實驗室突破到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對這段漫長的等待期,團隊成員表現出了極大的耐性和熱情。
馮·繆恩克對媒體表示:「就我個人而言,我實在想不出在未來十年里還有什麼項目能帶來更大、更令人興奮的影響。與其在接下來幾年做三件小事,我寧願用十年時間專注於這一件大事。」
這個項目確實存在風險,但如果一切順利,其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商業化的可控核聚變不僅可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還能為日益增長的 AI 產業提供清潔能源支持。
這或許正是眾多投資者願意投入巨資的原因。即便成功的機會很小,但一旦實現,將為地球和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參考資料:
https://www.wired.com/story/plaintext-pacific-fusion-eric-lander/
A new nuclear fusion startup has raised $900M in Series A funding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