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不亂停、垃圾不落地,房山「廣陽經驗」推行契約治村

早晨八點,房山區拱辰街道南廣陽城村的村民方定明拿著垃圾下樓,扔進樓門口前三輪車上的垃圾桶中,這些垃圾將隨著垃圾車被統一帶出小區。每天趁著上班的時間,將家中的廚餘垃圾扔進「垃圾車」,是方定明的日常。

今年,是南廣陽城村施行契約治村的第八年,村民居住在寧靜整潔的小區里,車輛不亂停、垃圾不落地。方定明說:「從村里搬遷到小區之後,我們還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小區怎麼管理,由大夥說了算。」契約治村、不訴自辦,房山區拱辰街道南廣陽城村創造了廣陽經驗,成為基層治理的模範之一,從生活中的件件小事入手,解決了城市治理中的問題。

南廣陽城村推行垃圾不落地,保持小區環境整潔。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南廣陽城村推行垃圾不落地,保持小區環境整潔。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契約為依,回遷小區環境改善

由於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房山區南廣陽城村整村拆遷,近十年來,經歷過拆村、建村、治村多個階段,南廣陽城村的村民們住進了一個有著三棟居民樓的獨立式小區,居住人口將近1000人。

2016年9月,南廣陽城村整村回遷,村民們從平房住進了樓房,生活習慣需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生活環境的改變,意味著生活習慣也要跟著調整,考慮到搬進樓房後會產生的各種問題,我們決定先收集民意,瞭解需求。」石印起是南廣陽城村黨支部書記,自小就在村莊長大的他,認為協商民主是基層治理工作的關鍵。

於是,在搬遷上樓前夕,石印起帶領村幹部「三上三下」,頒布小區管理辦法。石印起回憶,2014年開始,他和黨支部成員就在收集、整理、協商村民意見,「要住在什麼樣的小區,住在什麼樣的環境里,都按照村民的意願辦。」

石印起帶領著黨支部、村支部給村民們送去了一封信,並且由全村18歲以上的村民逐一簽字後才生效,這份契約共有8章25條,內容涉及治安管理、環境保護、清潔衛生管理、停車管理、消防和電梯管理、房屋使用及出租管理、懲罰等,生活小事也有對應的具體辦法。比如禁養寵物、垃圾處理、孕婦停車等。

「這個契約是村民共同協商同意的,搬遷上樓之後,大家也都遵守。」石印起回憶起最初施行的幾個月,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為了大家都住在更好的環境里,我們實行垃圾分類不落地的辦法,村民做好垃圾分類,並且按照不同時段對應把垃圾送到樓下的垃圾車,比如早上六點半到八點半,是收集廚餘垃圾的時間。一開始,大家都不習慣這種垃圾處理方式。」

方定明住在十樓,垃圾分類不落地規則實施以來,他家裡添置了好幾個垃圾桶,對應著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等。他坦言,一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確實多了很多不方便。「契約里獎懲機制寫得很清楚,一開始,沒有達標而受到處罰的有二十幾戶,現在一戶都沒有。」為了激勵居民遵守垃圾處理的規定,石印起設計了獎勵機制,以每十戶為一個隊伍,互相監督。

石印起介紹,南廣陽城村目前共有住房360套,居住人口將近1000人。協商民主、契約治村、群眾自治、不訴自辦,在這樣一套基層治理的辦法下,南廣陽城村內見不到垃圾桶,原本每個單元樓下設置的垃圾桶也被替換成15個社區景觀。方定明說:「以前夏天的時候,垃圾堆放在一起臭氣熏天的,甚至還會引來老鼠。但是現在小區環境特別好,空氣清新,不管是樓道還是馬路,一點垃圾都看不見。」

小樹認領,推動村民共治共享

深秋來臨,南廣陽城村的果樹正在收穫。這是南廣陽城村對小區內綠化的升級,近年來,村莊不僅增補樹木以及花卉的種類與數量,還開展了「小樹認領」活動,推動更多村民參與小區治理。石印起介紹:「這個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小區里未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通過認領,無形中培養未成年人的責任感,並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南廣陽城村開展「小樹認領」活動。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南廣陽城村開展「小樹認領」活動。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認領果樹的緣起,是最初幾年種樹的時候,村里的果樹果實老是被隨意採摘,破壞植物、環境之外,還造成了不少浪費。於是,南廣陽城村村委會便想到了「果樹認領」的方法,製作了《誌願服務印章收集卡》,將為什麼要認養果樹、如何認養果樹等內容寫進了倡議書。

通過報名認領果樹後,村莊會在果樹旁立一塊寫有認領人姓名的牌子,而這就意味著認領人需要承擔起對果樹日常維護的責任和義務。石印起說:「日常會有一些澆水、鬆土、施肥等工作,都會讓這些小朋友參與其中,享受園林綠化的過程和樂趣。」山楂、海棠、石榴等,南廣陽城村的果樹上結滿了果子,石印起表示,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村莊就會集體採收這些果實,並且分配給每戶村民,共同分享豐收。

吳若溪今年七歲,她在父母的支持下也在小區里認養了一棵石榴樹,幾乎每天,她都要跑到這棵樹前去看一看,時刻關注果樹的生長情況。她的媽媽表示:「自從認養了果樹,她就特別關心這棵樹,去年這棵樹結了好多果子,她可驕傲了,還拽著來家訪的老師過去看。」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讓孩子們能熱愛勞動,對我們村有歸屬感。更希望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參與意識、規矩意識以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石印起將孩子們的成長看在眼裡,他表示,之後也將拓展一些相關活動,提高孩子們的課外素質。

三色車牌,升級村民停車服務

「你想要住在一個什麼樣的小區?」這個問題,石印起和村委會在村民回遷之前,就挨家挨戶做了調查。其中,如何停車,是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石印起回憶:「當時大家提出了很多意見,我們就開了很多次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把大家的意見彙集成一份管理大綱。」

有了「管理大綱」,如何停車就有了方案。地下停車場的使用、地面車位的分配,以及日常的規勸和違規停車的處罰等,都有詳細的方法。石印起介紹,目前南廣陽城村社區的地下車庫共有124個車位,地上停車場共191個車位。為了科學管理,每個地面車位會對應兩個車牌號,地下車庫的車輛可以停在地面車位,但地面車位對應的車輛不能在地下車庫停放。石印起說,契約強調的是勸導與懲處相結合,最終目的是依靠居民自覺實現停車規範。「現在,大家都能做到自覺守約,用實際行動支持和配合村里的工作。」

南廣陽城村對非機動車進行「三色」管理。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南廣陽城村對非機動車進行「三色」管理。新京報記者 陳璐 攝

電動車的亂停亂放問題,南廣陽城村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楊羽生是南廣陽城村的停車棚管理員,他告訴記者,在南廣陽城村電動車不允許上樓,需要統一停放在停車棚里,為了方便管理,村莊創造了「三色管理」方式,將本村村民電動車和三輪車標為綠色標牌,本村村民的非電動單車和三輪車為黃色標牌,對於租戶的非機動車則標為紅色標牌。楊羽生說:「分類之後,這些非機動車變得更好辨認了,實施以來,我們小區都沒發生過非機動車偷盜事件。」

管理的巧思,解決了小區治理中不容易察覺卻也令人困擾的小問題。南廣陽城村憑藉契約治村、群眾自治等手段,形成了基層治理的「廣陽經驗」,一個只有三棟居民樓的獨立式小區,成為了房山區基層治理的樣本,成為「別人家的小區」。石印起說:「現在的村莊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環境整潔,生活和諧,未來我們也會探索更多基層治理的可能性,服務好每一位居民。」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