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踢球進國足當國腳 真不如去高考

每當國足不爭氣時,民間總有聲音說:「14億人里,怎麼還挑不出11個踢球的?!」

這體現了老百姓心中一種樸素的天才出產觀:人口基數這麼大,14億呢,按比例算,就算萬里挑一,14億除以1萬,那也該有14萬足球好苗子吧?還不夠你國家隊選的?

但是,這看似淳樸的真理,其實存在某種概念上的偏差:要是真能從14億人里挑國腳,中國男足早拿世界盃冠軍了你信不信?可問題是,我們實際能從多少人里挑……

人口和足球人口是兩碼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五個國家裡,只有巴西是足球強國;人口最多的中國印度兩國,足球都不靈。人口多,真不等於足球可選才的範圍大。

那麼什麼是足球人口?平時國足踢一場,那麼多人看,那麼多人噴,他們算足球人口嗎?

這裏需要說明一個足球人口金字塔的概念。

關注人口—-參與人口—-精英人口。

關注人口:看球、關注足球動態or沒事噴噴國足;

參與人口:保持一定踢球頻次,踢野球、業餘聯賽、社區或校園足球等,送孩子參加足球培訓等;

精英人口:職業半職業足球從業者

中國足球的「關注人口」是不少的,即便近年來在年青人中佔比萎縮,但基礎體量依然龐大。據國際足協的數據,中國的足球迷有近2億,從來不缺吃瓜群眾。

但到了第二層「參與人口」,也就是喜歡踢球、平時有踢球運動習慣的,數量明顯下跌。

看現在,野球場上,踢球的人越來越老(70/80後大叔是主力軍),年青人(90/00後)越來越少。籃球、電競、遊戲、短影片、影音娛樂等分流走了大部分青少年。

在中國,一些大城市小學低年級廣泛開設足球課,但多流於形式應付上面的要求,真正開放場地讓孩子自由踢球的學校又有多少?

送孩子參加足球課外培訓的家長也不少,但12歲是個分水嶺,中國孩子參加足球課外培訓,多集中在5-11歲,隨著12歲步入小學六年級,人數斷崖式下跌,而在中學生中,堅持足球訓練的人少之又少,學業壓力讓足球靠邊站。

這就是中國教育和中國足球矛盾對立的現狀:體教過早分離,升學和足球成為「勢不兩立」的存在:要升學就別再踢球,而想踢知名堂,就要從小放棄學業,走專業足球培訓的路。

最終,中國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被硬性劃分為兩個群體:進入足校的少數人繼續踢球,而大部分選擇上學的孩子,從此徹底與正規足球訓練、比賽無緣,即使裡面不乏天賦顯現晚的天才,也再無發展機會。中國潛在的足球人口,就這樣早早被砍掉了一大塊。

也別怪家長不送孩子走專業足球之路。如果你是家長,是讓孩子孤注一擲去踢球,還是繼續上學?

一個最最關鍵的因素是:成材率。

中超大牌球星和國腳們收入不菲,但這隻是「倖存者偏差」,背後是驚人的淘汰率。曾效力中超北京人和的朱寶傑介紹,當年和他同一批在申花足校接受專業訓練的孩子有400多人,成為職業球員並能長期立足的,僅他、陳誌釗、孫一凡、範淩江等區區4人。

能成為中乙的後備球員,對足校孩子來說,差不多就已是1/100的概率了,99%的孩子最終被淘汰,需要轉行從事別的工作,但基礎文化學習的不足,讓他們舉步維艱。

相比足球,升學參加中考高考這條路,是成材率更高、普適性更大的選擇。

北京中考普通高中錄取率70%(高中錄取人數/中考人數),高考本科錄取率75%(本科錄取人數/高考人數)。放到全國範圍,2021高考總人數1078萬,本科錄取率40%,含專科高職後錄取率達90%。

今年高考的考生接近1400萬人,而本科錄取名額大約450萬,專科院校錄取名額大約500萬,雖然是曆年最卷,但仍有三成多的考生能上本科,考上大學的最終能佔到七成。

現實點說,升學和高考是大多數人成本更小、收益率更高、風險更小的出路,相比之下,走專業足球之路更像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足球夢VS現實生存壓力,你是家長,你怎麼選?所以在中國,現實是大部分孩子最終走上了升學之路,而只有少數孩子去繼續追尋足球夢。

最後再聊這樣一個話題:踢球成為國腳,和高考考上清華北大,哪個難?

2023年清華內地普通本科新生3500人左右、北大為3000人上下,這7500多人是從2023年全國1200萬高考生中選拔出來的,大概萬分之六、七的概率,也就是1萬考生里能有7個人左右考上。

但踢球成為國腳的概率,卻無法有詳細數據支持,因為中國的足球人口和註冊球員人數,始終是一筆糊塗賬。

來看看多個版本的說法:

國際足協給過一個數據估算,說中國足球人口有2600萬,但這其實根本不可靠,是根據總人口按比例粗略推算的;

籃協主席姚明在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僅有3千名註冊籃球運動員,和6000名註冊足球運動員;

2021年,足協轉會辦公室負責人在一次採訪中說,足協註冊球員人數(含職業和業餘),大約是男足5萬、女足1.5萬,其中穩定的職業球員大概1千多人,但這個來源只是個人採訪,而不是官方發佈……

2022年,陳戌源(足協主席、已落馬)介紹全國首屆青少年足球聯賽時,說有120萬名小球員參賽,但這恐怕有水分在裡面,筆者小時候踢過「百隊杯」,基本上就是愛踢球的孩子,甭管什麼水平、練沒練過,隨便組個隊就能參賽,至於能不能算是「球員」,那真不好說。

同一年,王登峰(足協副主席、已落馬)說我國青少年足球人口達到了5500萬,更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

換句話說,中國的足球人口有多少、踢球的有多少、從多少人里選拔,沒有一個官方確切的統計數字,總讓人懵懵懂懂,不明不白。

更何況,高考明明白白憑分數、按照相對透明公開的規則選拔,而踢球想成為國腳,一路上還有某些與實力無關的因素。這些規則之外的東西,往往意味著成本無限高,而且結果還無法預期,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哪個更難,也許就不言自明了吧。(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