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畢馬威中國合夥人:中關村賽事朋友圈拓展、AI活力旺盛

3月28日,作為中關村論壇的賽事板塊,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總決賽舉行,畢馬威現場發佈《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前沿趨勢報告》。

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夥人江立勤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專訪時表示,AI大模型作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前沿技術,最終應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融合應用都具有較大的想像空間。

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夥人江立勤。受訪者/供圖畢馬威中國客戶及業務發展主管合夥人江立勤。受訪者/供圖

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朋友圈」持續拓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從調研來看,當前中關村企業的整體發展情況如何?科技創新水平如何?

江立勤:中關村是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之一,也是全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2024年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蟬聯全國第一,預計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9.4萬億元,同比增長8%。累計培育國家高新企業2.97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02萬家,獨角獸企業115家,均居全國前列。中關村在全球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大賽國際化「朋友圈」持續拓展,目前已延伸至15個海外聯絡處、5家國際孵化器等。

在調研訪談過程,企業普遍反饋,之所以選擇在中關村創新創業是因為中關村有全國頂尖的人才資源,能高效匹配企業招聘需求,企業可與周圍的中國科學院、高校等相關科研院所共同開展概念驗證、技術研發、技術應用、技術測試等相關技術合作,也有很多企業產品是來源於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轉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本屆大賽各領域Top10企業發展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值得關注?

江立勤: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大賽湧現出了諸多競爭激烈、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熱門賽道,人工智能領域活力旺盛,參賽項目數量812項,創新濃度達25%。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計算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企業得到10餘家投資機構的高度關注。

此外,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能製造與新材料等領域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參賽數量均達到300項以上,腦機接口、基因治療、激光質子刀、手術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集成電路領域優秀項目涵蓋了從材料、EDA、設計到設備、製造等全產業鏈,高端芯片設計領域更是佔比近70%。

提升AI大模型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計算效率

新京報貝殼財經:AI大模型更多被人們當作搜索問答工具,如何發揮AI大模型本質能力?如何更好提升AI大模型效率?

江立勤:AI大模型作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前沿技術,最終應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深挖金融、醫療、工業等重點行業的業務場景,打通從技術能力到落地價值的鏈路,實現垂直領域的精準應用;另一方面,推動大模型由單一模態邁向多模態,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提升大模型感知、理解和決策能力,以解決更多複雜問題、實現多任務處理等。

目前來看,提升AI大模型效率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計算效率,核心是在保證大模型性能的同時,儘可能提升訓練、推理、微調等環節的效率。在眾多計算範式創新中,雲邊端協同技術在應對高漲的算力需求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此計算架構下,企業可在雲端進行大模型預訓練等高負載任務,在邊緣側進行輕量化模型推理,在端側進行模型蒸餾和實時推理等任務,從而推動算力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協同。

新京報貝殼財經:當前國內具身智能領域發展情況如何?具身智能如何拓展場景應用,降低成本壓力?

江立勤:在政策扶持、創新驅動及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國內具身智能有望持續增長,預計到205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技術創新研發方面,國內正持續構建政產學研協同的創新體系,驅動「大腦、小腦、肢體」技術持續更新迭代。市場商業化探索方面,具身智能企業正積極跟進終端用戶的需求變化,以需求促創新,隨著終端用戶對相關產品的接受度及個性化需求將日漸提高,有望反哺上遊產品及技術創新,帶動產業整體的規模化發展。

應用場景價值挖掘方面,國內企業正積極深耕場景應用,建立明確的商業路徑,部分企業面向更為通用的場景推出標準化產品和服務,也有企業聚焦於特定場景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融合應用都具有較大的想像空間

新京報貝殼財經:近年來,低空經濟發展快速,低空經濟場景應用還存在哪些製約因素?

江立勤:低空經濟的商業應用下,成本控制是較大的挑戰,核心零部件、材料等環節亟須突破。無論是B端和C端的應用,都需要在成本上進一步加強控制,這就包括對於全產業鏈、材料、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eVTOL為例,在eVTOL等飛行器設計中,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成本較高,成型工藝複雜,這使得輕量化設計的應用和規模化生產面臨一定挑戰,如何優化供應鏈,降低成本,成為國內低空經濟企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低空空域資源管理模式和標準化有待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速。空域開放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受製於地形、氣候、國防等條件差異,各省市對於空域開放的權限、能力有所不同,各類標準、準入條件有待進一步明確。

新京報貝殼財經:前沿十大科技常有融合發展,目前有哪些科技融合展現出新的技術與需求?

江立勤: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融合應用都具有較大的想像空間。此次大賽在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能源等領域均湧現出了多家企業專注於AI的融合應用,例如AI製藥企業通過「AI+實驗驗證」模式縮短了研發週期、生成式AI深度融入智能製造的關鍵環節、引入AI技術加速氫能關鍵材料創新等。

商業航天相關空間技術在智能汽車、低空經濟、新能源等各領域的應用場景十分廣闊。2025年2月的第二屆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發佈的北京市商業航天十大應用場景均是與各大新興行業緊密融合的,包括自動駕駛、低空運管、能源資源、手機直連、生物醫藥、建築等產業領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維城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