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廣東民企新春第一會:民營經濟主體總量第一省
甲辰龍年新春之後,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成功召開,廣東民營企業也隨之行動起來。
2月27日,由廣東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主辦,深圳市工商聯、光明區政府、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廣東院士聯合會等單位承辦的“2024廣東省民營企業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動員部署會”於深圳市光明區舉行,動員號召廣東省廣大民營企業堅定信心決心,聚焦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400餘家廣東民營企業代表彙聚。
會上,廣東省工商聯正式發佈《廣東省民營企業家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倡議書》(簡稱倡議書)。倡議書號召民營企業按照廣東省部署,在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進、向微觀進軍、向虛擬空間拓展中,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是今年大會種下的“粟”,小巨人、獨角獸、隱形冠軍……是期望未來在萬千民企成長中收回的“籽”。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經濟總量率先突破13萬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均超過7萬家,已形成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其中民營企業貢獻巨大。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最新公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民營企業數量為724.8萬戶,同比增加9.4%,個體工商戶1019.9萬戶,同比增長12.2%,以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民營經濟主體占全省經營主體96%以上,民營經濟主體總量全國第一。
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企業構建競爭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經濟轉型的需要,也是企業尋找新的增長點、構建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路徑。
在今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和廣東省民營企業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動員部署會上,新質生產力都是被反複提及的關鍵詞。
民營經濟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會上各家企業以自身的經曆和認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回望光大發展曆程,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源泉,科技創新衍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體現。”廣東光大企業集團公司總裁陳健民在會上表示。他所在的公司2008年引進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甘子釗院士為核心的9人科研團隊,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專門從事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镓(GaN)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東莞中镓半導體,走上了從傳統產業向科技產業的轉型之路。
思謀科技總裁謝佶雋介紹道,該公司2023年發佈了行業首個工業大模型開發與應用底座SMore LrMo,並基於此打造出全球首個工業多模態大模型IndustryGPT,把豐富的數據能量持續轉化成新型工業化的技術助力、轉化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真正實現了大模型在工業領域的商業化落地,讓傳統企業也得以分享人工智能技術高速增長紅利,全方位賦能智能製造。
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取得顛覆性突破,給工業製造業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並催生出萬億級的智能製造市場。
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憲建議,要以產業聚力謀“雙強”,加強城市間民營企業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以跨區域產業合作、價值鏈接促進粵東西北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打造創新、質優的新質生產力集群。
不只企業家給出發展新質生產力解題答案。在本次動員會上,為助力科技創新發展,廣東民營企業商會等15家省工商聯商會也與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等15家省科協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
抓好強“鏈”補“鏈”,加速產品出海
今年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提出,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
對此,廣東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不斷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堅持“產業拉動+創新推動+資金帶動+人才發動”,推動“四鏈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廣發證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事長周錫太表示,該公司將充分運用設立、管理產業基金的有利契機,引導風投、創投等社會資金“投早、投小、投新”,與廣大企業深化合作,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佈局,通過投資孵化、併購引進等方式支援廣大企業發展。
貝特瑞新材料集團董事長賀雪琴介紹道,該公司成為首家出海建設海外基地的電池材料企業,分別在印尼、摩洛哥落子,打造佈局優勢;抓住了產業調整期,提升產業鏈整合與優化能力,擴大市場、供應鏈、生產和品質等方面的優勢;抓住了綠色化的科技創新發展機遇,構建領先行業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打造產業群的高質量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衛青表示,學校深化“區域+行業產業+大學”協同育人模式,構建“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人才培養體系,60餘萬畢業生80%紮根灣區。目前,學校獲批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未來創新實驗室12個、聯合實驗室200餘個、校外學生實習實踐基地800餘個,引導師生走進生產一線,真刀真槍解決“真問題”。
此外,廣東省工商聯也成立了科技服務委員會,致力將商會打造成促進科創合作和資源共享的重要服務平台。同時,探索建立科技服務首席科學家制度,為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提供有力保障。首批聘請了21名院士專家為廣東省工商聯(總商會)科技服務首席科學家。
(作者:吳治聰,李金萍 編輯:孫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