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業佈局海外雲數據中心 中國雲加速飄向全球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中國雲企業的“全球夢”還在繼續。

5月23日,阿里雲宣佈將在全球五個國家投資新建數據中心,分別位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墨西哥。據阿里雲智能國際事業部總裁袁千介紹,新一輪海外基礎設施將重點佈局AI基礎設施,衝刺更大規模全球佈局;未來三年還將持續投資建設更多海外基礎設施,並加強服務能力建設。

中國雲計算企業拓展海外業務,並不是一個新事物。BAT、華為等國內頭部雲廠商都在海外有數據中心佈局。

數據顯示,騰訊雲在海外有16個數據中心和數據節點,覆蓋全球五大洲,不久前才剛剛在泰國曼穀、德國法蘭克福和日本東京投產數據中心。華為雲則於去年9月剛剛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建立了全球第30個海外數據中心。百度CTO王海峰此前也對外透露,百度已在全球十餘個地區建立了大規模數據中心。與之相比較的是,截止目前,阿里雲在全球30個地域運營89個可用區;新一輪投入之後,將增加至全球31個地域和95個可用區。

可見,國內雲廠商的全球化步伐還在不斷加速,並採取了多種方式來拓展海外市場。其中,建立數據中心是主要的策略之一。

在傳統印象中,互聯網可以通達世界。那為什麼還要在世界各地建立數據中心?業內人士指出,雲計算是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重要產業,推進建設作為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數據中心,可以為雲廠商搶先占領當地市場提供可行條件。“也就是說,隨著當地企業使用並依賴於中國的技術與資源,中國企業再進入該市場開展業務會容易得多。”

“全球範圍內更多的數據中心,意味著有更強的服務能力和更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袁千以大模型服務平台百煉國際版出海為例談到,國產大模型要在海外提供一站式、全託管的大模型定製與應用服務,通過海外數據中心增加了節點覆蓋,就能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便利。

不過,中國企業“走出去”並不是一件易事,畢竟,亞馬遜AWS、微軟Azure 和GoogleGoogle Cloud仍是全球雲計算市場的頭部。對此,分析人士建議,國內雲廠商拓展海外市場,尤其需要充分瞭解和遵守當地合規要求,以及不斷變化和增加的監管要求,在安全合規的基礎上實現本土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