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觀點|企業如何搶占人形機器人產業風口?業內人士:以具身智能為目標,強化算力普惠供給|封面天天見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從進車廠“打工”到已開始包攬家務,市場空間有望達到數十萬億的人形機器人已進入“破曉時分”。面對即將爆發人形機器人產業,企業該如何搶風口、占賽道?

5月23日,“AI+機器人·科創新未來”人形機器人科技創新研討會在蓉舉行,活動由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指導,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主辦,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成都高投電子集團、華存智穀、成都智算中心等聯合舉辦。會上,多位人形機器人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應該圍繞重點方向,鏈接高校優質科研力量孵化相關科創項目,加快關鍵技術科研攻關。“以四川本地人形機器人產業為例,可通過產學研結合實現人形機器人‘川造川創’,助力新質生產力高速發展。”

中國AI+機器人能力全球領先

相關零部件賽道或率先盈利

從年初以來,人形機器人已成為科技圈熱點話題之一,也是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下的角逐焦點。在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把其定義為將“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的新一代顛覆性產品。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陳章分享到,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在AI專利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已佔據主導地位。在他看來,大語言模型將使得人形機器人更加靈活,並推動其走向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屆時,具身智能仿真人形機器人將走進千家萬戶,不僅服務於個人及家庭,甚至可能會成為家庭中的一員。

今年4月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到2035年,市場規模更有望達30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吸引了BAT、字節、美團等科技企業進入,它們中的不少都投資了機器人核心器件的初創公司。

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彭倍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資本之所以對這樣佈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機等零部件仍是主要賽道,推動零部件廠商在行業內率先盈利。“對於企業來說,具有高校背景的行業龍頭企業會更具優勢。”

算力掣肘機器人產業

業內人士:應提供便宜好用的算力支援

人們對於機器人的初衷,歸根結底在於提高效率。相比於傳統機器人,AI大模型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機器人聽懂人的語言指令並進行分析推斷以及決策執行的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運動、作業、自主和交互四方面水平將成為評估一款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標準。這背後,算力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站在一個技術拐角。”成都智算中心市場開發部副部長梁爽認為,AIGC技術的出現推動著具身智能的發展,讓機器人可以在複雜環境下處理不確定、多樣化的複雜事情。她以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為例,談到機器人達成目標任務是結合了視覺感知,大語言模型,語音理解和強化學習等領域模型的整合,是多模態的協同。“人形機器人從訓練到場景落地都離不開算力的支援。”

布羅法機器人科技研究院院長範帥也認為,機器人在算力方面的穩定供給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讓人形機器人做到自適應的關鍵。”在他看來,目前行業所用的機器學習方法終究會被淘汰,未來的人形機器人要面對很多突發場景,就需要足夠的算力讓它有堪比人的反應能力。“比如,我們現在可以接受GPT反應慢,但如果具身智能機器人反應了慢,可能就已經出現故障了。”

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巨大的藍海產業是一個必然趨勢,企業該如何搶占賽道?彭倍認為,國內企業可以關注人形機器人硬件產業鏈,尤其是在國內尚處於空白的力反饋關節等賽道。梁爽則建議,算力相關企業要努力為行業提供企業負擔得起,還好用的普惠算力資源服務。“比如,通過企業畫像、計劃書支援,甚至算力入股等方式對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進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