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券商A股投行業績集體“跳水” 中金、廣發港股IPO承銷逆風翻盤

自“827新政”官宣IPO節奏階段性收緊,已經接近9個月,券商在A股的投行業務所受衝擊正在加速顯現。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Wind數據發現,截至5月23日,年內頭部券商股權業務承銷規模悉數大跌。

與此同時,不少擁有境外子公司的投行紛紛轉道,加大港股佈局力度,一場港股市場爭霸賽悄然鋪開。

“春節以後,A股IPO受理基本停擺。從集團整體戰略角度出發,我們能做的是勸說部分手頭項目赴港上市,增加集團港股投行業務收入。”某頭部券商投行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如今,佈局成果已經逐漸顯現。

根據Wind,截至5月23日,個別內資券商年內港股業績表現頗佳。其中,中金公司股權承銷規模位居港股第一,合計募資27.39億港元,市占率高達33.84%。廣發證券緊隨其後。

股權業務業績“跳水”

根據Wind,截至5月23日,年內新上市企業僅有37家,較2023年同期減少56家、2022年同期減少85家、2021年同期減少145家。

新股IPO數量銳減之下,投行業績大幅縮水。不過,由於各家業績均大幅下降,整體排名變化則相對不大。

具體來看,頭部券商投行——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廣發證券、國泰君安中,前三甲座次未變,分別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其年內股權承銷規模分別為274.96億元、134.71億元、133.4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217.84億元、600.06億元、574.40億元。三家券商中,IPO承銷規模降幅相對較小的為華泰證券,僅縮水35.71%;而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同比降幅均在80%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從縮水幅度來看,“抗跌”能力最強的為廣發證券,其年內實現股權業務承銷規模89.45億元,較去年同期縮水26.49%。

廣發證券股權業務縮水最低,源於其IPO業務體量基數較小。其2023年1月1日~5月23日承銷規模僅為10.43億元。因此儘管年內IPO業務無進賬,但IPO業務下滑帶來的拖累仍然有限。

“抗跌”能力僅次於廣發證券的是國泰君安,其年內股權承銷規模為80.77億元,同比縮水46.59%。

事實上,國泰君安IPO業務下滑幅度較之其他頭部券商並不低,承銷規模由86.57億元銳減至13.93億元,縮水83.91%。其股權業務下滑幅度之所以保持在五成以內,關鍵在於其年內可轉債與可交換債承銷規模的大幅增加。

2023年1月1日~5月23日,國泰君安並無可交換債進賬,可轉債規模為5.34億元;然而今年同期,其可轉債規模增加17.79億元至23.13億元,同時完成27億元規模的可交換債承銷。二者疊加,使得國泰君安年內相關承銷規模多出44.79億元,IPO承銷規模下滑帶來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抵消。

中金、廣發異軍突起

為了緩解A股市場遇冷帶來的創收壓力,擁有境外子公司的券商投行,紛紛加大海外業務尤其是港股業務佈局力度,同時勸說部分原本計劃衝刺A股的上市公司赴港上市,以期通過港股業績的提升,縮小證券公司整體的投行業績下滑幅度。

不過,與A股集體下跌不同,港股市場IPO呈現明顯分化。

中金公司與廣發證券表現最為突出,行業排名與承銷規模雙雙大增。

一方面,中金公司香港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簡稱“中金香港”)表現頗優,年內股權業務承銷規模位列港股第一,承銷規模27.39億港元,市占率高達33.84%,高出排名第二的投行25.31個百分點。而在2023年同期,中金香港市占率尚為5.26%。

另一方面,廣發證券的兩家香港子公司廣發融資、廣發證券經紀,年內承銷規模均同比大增。其中,廣發融資表現更勝一籌,年內實現承銷規模6.90億港元,同比大增796.10%;市場排名緊隨中金香港之後,位列港股第二,去年同期則排在第33名,約為行業前三分之一。廣發證券經紀年內承銷規模同比提升136.36%,但其提升幅度之大主要源於去年基數較小,年內承銷規模僅為0.26億港元,排在行業第43名,位居行業中遊,名次較去年提升29名。

A股投行業務常年位居前三甲的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年內港股業務表現則相對欠佳。

二者相比,中信證券表現略好。中信證券在港子公司主要為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簡稱“中信國際”)和中信里昂證券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里昂”)。

前者年內實現承銷規模0.68億港元,排在行業第24名,去年同期無進項;中信里昂年內承銷規模僅為0.12億港元,排名較去年同期下降13個位次。

華泰證券在港業務通過華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進行,其年內承銷規模僅為0.03億元,同比縮水97.52%;位居行業第79名,較去年同期下降55個位次。

(作者:崔文靜 編輯: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