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價格、流量“內卷”加劇,流通行業生產方式、服務模式亟待調整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汽車流通行業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鞏兆恩 報導

“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2023年以來汽車市場的‘內卷’還在延續,並且進一步體現為價格的‘內卷’、金融的‘內卷’以及流量的‘內卷’。”5月29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在2024中國汽車經銷商大會上表示,汽車產品和消費需求帶來的深刻變革,正在倒逼產業體系和流通行業提升經營效率、加速業務轉型。

在沈進軍看來,2024年以來汽車市場所呈現出來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新常態更加明顯,綜合來看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一方面,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增強了市場信心和底氣,以新能源、二手車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模式、新動能在加快壯大;另一方面,行業產能釋放過度和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並存,流通環節中仍存有一些堵點痛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4月,乘用車零售636.4萬輛,同比增長8.0%。其中,燃油車零售391萬輛,同比下降3.65%;新能源車零售243.9萬輛,同比增長32.48%。

“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不能再慣性和單一地依靠擴張規模做增量,要更多地著眼於提升存量的質量效益,通過盤活存量來拉動增量,努力從存量中產生增量。”沈進軍表示。

基於車市目前發展現狀,協會方面認為行業應盡快調整生產方式和服務模式,提升應對市場變革和適應消費需求變化的能力,重點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推動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組合拳顯效發力。

今年4月份,商務部等七部門正式發佈《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在沈進軍看來,“以舊換新”是汽車產業的一場生產力變革,通過新舊動能的轉換,加速培育和形成汽車市場新質生產力。

協會呼籲產業鏈各方共同將“以舊換新”作為現階段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主線之一,產供銷、政企民協同聯動起來,支援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助推汽車生產和消費的高質量轉型。

二是通過二手車誠信交易帶動置換更新提速。

隨著二手車新政的全面落地實施,專業經營主體全面開展二手車業務已經具備了條件,從政策層面已解決了經銷商銷售二手車像新車一樣便捷的問題。

聚焦到市場層面,沈進軍認為如何讓消費者像購買新車一樣放心地選購二手車,成為當前打破二手車市場發展根本性障礙的關鍵,其核心是要解決誠信交易的問題。

為此,汽車經銷商應積極建設並完善交易車輛歷史信息查詢、認證二手車車況溯源機制以及二手車鑒定評估服務等內容,贏得消費者信任,從而活躍二手車市場,加快置換更新的速度。

“在新車經銷商開展二手車業務的同時,二手車有形市場和車商也同樣開啟了對新車業務的拓展,這是市場的力量所引導形成的新態勢。”沈進軍判斷,未來新車經銷商和二手車商將會進一步融通發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是引入退出機制應對市場調整期的優勝劣汰。

“近期,我們也接到經銷商反映,一些品牌特別是豪華品牌出現了很多問題,協會認為,越是在當下困難的時候,廠商之間越需要同舟共濟、共渡難關,而不應該把包袱甩給經銷商。”沈進軍表示。

據悉,針對行業結構變化和產品轉型的現狀,尤其是過去以燃油車為主體的經銷商,普遍存在的網點佈局不合理、盈利能力不足和廠商關繫緊張等問題,協會方面已啟動了汽車品牌經銷商退出機制的課題研究,旨在渠道退出時保障經銷商的切身權益、維護品牌的價值,推動構建更加和諧的新型廠商命運共同體關係。

四是以營銷創新提升渠道競爭力,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和消費需求。

近年來,各大汽車品牌廠家都在根據自身品牌的特性,進行渠道方面的不同嚐試,沈進軍強調,廠家在渠道創新的過程中應當兼顧好經銷商的合法權益。渠道發展沒有“最終業態”,不同渠道都需通過成本、效率、體驗的優化,面對市場考驗。

同時,在渠道佈局上,協會方面認為隨著自主品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營銷網絡的建設也迫在眉睫。新車領域應以品牌廠家為主體,依託目的地國經銷商體系來拓展渠道服務能力;二手車領域應當充分運用市場化的機制,著力培育和形成專業化的二手車出口貿易商。

“在車市愈發‘內卷’的情況下,‘價格戰’無異於飲鴆止渴,汽車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良性的營銷模式創新。”

沈進軍指出,從長遠看,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和加持,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銷售服務模式將會真正激活消費需求,最終推動用戶、品牌、經銷商以及二手車市場的多方共贏。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汽車流通行業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沈進軍最後表示,面臨極端複雜的環境考驗和異常嚴峻的下行壓力,行業需攜手應對,以市場需求為靶嚮導向,加快調整生產方式和服務模式,推動流通體系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中國汽車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