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垃圾換錢的智能設備進入成都小區 “互聯網+回收” 助力綠色低碳生活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近日,為響應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便民交投點建設,青羊區首批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在金沙街道投入運營。居民可以自行投遞生活垃圾中的各類可回收物,並根據投遞重量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到達一定額度還能提現。

這批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使用情況怎樣?“互聯網+回收”效果如何?9月22日,對此記者來到成都青羊區公元西小區進行了走訪。

在成都青羊區公元西小區,記者看到,小區內落地了2台智能回收設備。居民通過微信掃機器碼,投遞衣物、紙殼等指定種類的垃圾進櫃後,回收設備會根據重量計算出相應費用,居民可通過微信實時提現。

有居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種回收模式十分滿意,她說,“這個機器全天都可以投遞,各種類的可回收物可以放在一起投,自動稱重也很方便,也激勵了大家環保,不亂扔垃圾。”

記者在現場通過櫃體上的投遞標識,瞭解到居民可投遞的日常垃圾品種涵蓋至少24種,包括最常見的書籍、紙袋、牛奶盒、易拉罐、保溫杯、被子毛毯、毛絨玩具、塑料泡沫等,還能回收小家電。愛回收·愛分類成都前端負責人文海霞介紹,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後台系統會根據實時運營狀態、車輛定位和交通狀況等信息,自動調度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員,並規劃好最優清運線路,保障回收機內的可回收物在滿倉半小時內及時清運。運輸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還附有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援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此外,“愛回收·愛分類”利用多種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數據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中端收運及末端處置數據,量化分類成果。

回收後的垃圾去往了哪裡?據悉,居民投遞的可回收物被清運到末端集散場後,將按照不同品類精細分揀,之後進入相應的回收再生產工廠進行再生處理,最終“變廢為寶”。

“以我們回收的塑料瓶為例,經過再生處理後,可以做成雨傘、T恤衫、手提袋等各種物品。”文海霞介紹,“通過把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里分離出來,可以實現1/3以上的垃圾減量,讓這些再生資源免於和其他垃圾一起被焚燒填埋,讓它們物盡其用,循環再生。”

投入智能回收機之後,居民對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有著較高的使用熱情。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進入社區以後,促進了廣大社區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從源頭促進垃圾減量,共同改善社區環境。並且,由於可回收物能夠得到及時處理,也減少了雜物堆放帶來的安全隱患。

文海霞介紹,目前智能回收設備在成都全市日均回收量達到了65噸,其中50%以上為低值可回收物,能有效實現覆蓋小區內垃圾減量20%,目前成都市已覆蓋金牛區、成華區、武侯區和青羊區等區域,預計年底成都全市投放數量將達到15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