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49款車型測評結果,中汽測評發現輔助駕駛五大趨勢丨新經濟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近年來,隨著輔助駕駛技術的逐步普及,在給人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安全隱患。目前市場上主流車型的輔助駕駛性能如何?行車輔助、泊車輔助是否值得信賴?日常用車如何正確使用,發揮功能優勢?

近日,中汽測評對外發佈《2024中國汽車輔助駕駛現狀洞察》技術熱點專刊,系統總結了中國汽車輔助駕駛技術的應用現狀,並對各項關鍵發展指標進行了深入的解讀與前瞻性分析。

為實現對汽車輔助駕駛性能的權威、專業評價,中汽測評C-ICAP技術規程堅持以“安全至上”為原則,兼顧評價舒適性與效率,對行車輔助、泊車輔助進行獨立星級評價,最高星級為5星+。該專刊顯示,中汽測評已累計完成了49款車型的輔助駕駛測評工作,覆蓋行業熱銷的、智能化水平較高的新車型,並據此總結出五大發展趨勢。

發現一:行泊一體化應用落地效果顯著,輔助駕駛性能水平逐年提升。測評結果顯示,隨著行泊一體化技術快速發展,泊車輔助的裝配率顯著提升,行泊裝配率趨於一致;輔助駕駛性能日益提升,行車輔助得分率提升28.9%,泊車輔助得分率整體提升9.1%。

發現二:智能化性能已由“高端”走向“平民”,20萬以下區間車型表現搶眼。近年來,各個價格區間車型的輔助駕駛功能水平都得以提升。2024年,20萬以下車型最高得分已與高價位段車型性能相當,智能化性能優秀已不再是高價位車型“專屬”。

發現三:“智能”已不再是“電動車”標籤,燃油車智能化也在大幅提升。通過數據對比,電動汽車智能化平均得分率明顯高於燃油車,但二者差距正在日益縮小。燃油車在行車輔助方面的發展速度高於泊車輔助。

發現四:智能化已成為全球競爭焦點,自主品牌持續引領技術前沿。測評結果發現,各系別車型輔助駕駛水平均有提升,但自主品牌得分率明顯優於外資及合資品牌。值得關注的是,自主品牌熱衷NOA新技術,引領國內技術潮流,但合資/外資品牌持續觀望,未見落地車型。

發現五:新勢力品牌“智能”產品力出眾,且市場響應更新速度更快。新勢力品牌更注重“智能化”屬性的研發設計,測評結果顯示,其行、泊車輔助平均得分率提升27.9%,而傳統品牌在泊車輔助方面發展緩慢。此外,新勢力品牌更注重OTA“查漏補缺”,部分車型能較快響應市場需求,快速優化系統功能。

從測評數據來看,中國汽車輔助駕駛性能整體表現較好,但測試車型在行車輔助和泊車輔助項目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行車輔助的交互機制仍需進一步優化;L2組合控制能力在前車切出、前車切入、彎道內前車靜止、前車靜止等場景表現不佳;部分車輛對電動二輪車、交通事故車輛、錐桶沒有識別和響應;部分車輛允許駕駛員長時間脫手、部分車輛不具備低頭檢測能力、閉眼檢測能力,或報警時間過晚;水平車位泊入的平均水平相對最弱;個別車型無法有效識別車位;空間車位泊入仍是行業痛點問題;狹小空間車位適配是難點;室外到室內“最後一公里”的精準定位問題仍需解決。

業內認為,中汽測評在C-ICAP智駕測評發現的問題與挑戰,不僅為車企改進輔助駕駛技術提供了方向,也推動中汽測評不斷提升輔助駕駛單元的測評水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