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調整,打到特朗普政府的「七寸」上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當中美互相徵收超過100%的關稅後,這場國際貿易爭端已經成為「數字遊戲」,那些數字之外的信息更加值得關注。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佈關於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
通知稱,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建議集成電路無論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
美東時間的同一天晚上,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佈政策指引稱,智能手機、路由器以及部分電腦和筆記本等產品將不再被納入此前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的125%關稅稅率範圍內。
如果把上述信息結合看,大致可以得到兩條結論:
首先,一個好消息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智能手機和電腦可以放心購買了,此次「關稅戰」預計不會波及到「民用電子消費品」市場。
其次,筆者認為,關於芯片原產地的認定,將對美國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影響,其意義甚至不局限在這次「關稅戰」的框架內。
01
半導體產業,不存在硬脫鉤
在討論關稅問題時,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點是,有些國際分工複雜的產業,向其徵收關稅這件事本身,已經超過任何政府的行政能力邊界。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
一家位於中國台灣的晶圓代工廠,在接到美國客戶的訂單後,將日本產的矽片加工為晶圓,後送到馬來西亞進行封裝,再交給中國大陸由OEM廠商組裝為電腦,最後售往美國。
現在問題來了,在來回的「出口—進口—轉口」中,這台電腦應該加多少關稅?
以上的這段假設,還是關於半導體產業鏈的「簡化、再簡化版本」,沒有考慮到IP授權、上遊設備產地、晶圓製造輔材、後段檢測等多個可能導致關稅疊加的環節。
即便每個環節都能嚴格地按照稅率徵收關稅,那麼這台電腦到消費者手中價格會上漲多少?
因此,在關於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的問題上,中美雙方都心照不宣地選擇讓這個龐大且複雜的產業「置身事外」。
對於美國來說,關稅徵收範圍的修訂使其不用面臨「美版iPhone全球價格最高」的尷尬局面。
而對於中國來說,發佈芯片原產地認定規則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一方面,目前國內嚴重缺乏先進製程芯片的產能,而大部分先進製程芯片都由美國企業設計完成,如果向他們徵收大額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聯想/小米/OPPO/vivo等OEM廠商的國際競爭力。
還有一個能夠產生深遠意義的影響是,這次芯片將干擾美國芯片製造回流的進程。
02
「Made in USA」,難上加難
2022年,拜登政府出台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擬撥款390億美元直接補貼那些美國本土的晶圓製造廠商。
這項計劃最終的效果如何呢?只能說很有限。
除了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等IDM(即設計、製造、封測垂直包辦)企業外,大多數美國芯片產商並未給予響應。
原因也很簡單,在單座5nm晶圓廠投資動輒120億美元起的背景下,讓已經習慣Fabless模式運營的美國芯片公司考慮建廠,芯片法案給每家允諾的十幾億到幾十億美元補貼實在不具備說服力。
到特朗普本屆任期,他曾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號召廢除《芯片與科學法案》,稱其白白浪費錢,但同時通過關稅向台積電施壓,讓後者到美國建廠。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特朗普政府沒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但在芯片製造回流的問題上,與拜登政府是有高度共識的。
那麼在「半協」發佈半導體原產地認定規則後,芯片製造還能順利的回流美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中國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國。
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國內部分涉及Foudry的企業,不排除會考慮本土部分產能外遷的可能。比如存儲芯片廠商美光,或者是功率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
而對於那些本就是Fabless模式的廠商來說,他們更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讓中國台灣企業代工芯片,甚至會向代工廠明確提出要求,那些對中國出售的芯片,不得利用代工廠在美國本土產能的製造。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兩屆政府關於芯片製造回流的設想,恐怕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