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泡沫需要盡快散去丨商業快評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共有超80傢俱身智能相關企業參展,涉及所有機器人領域。 相比去年僅18家機器人企業參展,今年具身智能相關企業數量實現爆髮式增長,展會現場幾乎隨處可見機器人相關展示。
在現場,多家企業展示了雙足人形機器人、格鬥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產品,部分已進入量產階段。例如宇樹科技展示了可進行格鬥對抗的G1機器人,卓益得推出了輕量化雙足人形機器人“行者三號”……行業覆蓋消防、工業檢測、醫療康養等多個領域,例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示了工業場景下的多機器人協同作業系統,同時,形成從核心部件到整機方案的完整產業鏈,標誌著技術從實驗室向商業化加速轉化。
此次展示為AI全球治理提供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倫理與安全研究樣本,其技術路線可能影響未來5年服務機器人市場格局。
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集體亮相也讓WAIC出現了些許尷尬。某互聯網公司公關總監在朋友圈吐槽:
“在WAIC門口,一個大爺湊過來;
指著我的胸牌道,小夥子你們是參展商啊?我回答,是的呀;
大爺接著問,那你們有機器人嗎?
我搖頭;大爺總結一句:那你們公司來湊什麼熱鬧!
建議WAIC改名世界智能機器人博覽會。”
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具身智能機器人過熱了。
2025年前五個月機器人投資事件數和融資額均超過去年,部分企業的估值已經達到百億級。但,儘管部分企業已實現商業化落地,例如特定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已形成批量應用。但行業熱度雖高,很多企業缺乏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過度依賴資本運作而非實際營收,導致估值和商業化進度脫節。聯想創投王光熙指出,一級和二級市場估值可能過高,需1-2年時間消化。這可能與行業早期階段資本湧入過快有關。
同時,具身智能機器人儘管行業被看好,但技術落地仍面臨倫理、法律和安全等問題,例如醫療護理場景的機器人應用需解決責任界定難題。此外,人形機器人形態的必要性也引發討論,不同企業採用輪式、四足等多樣化形態應對挑戰。目前,多數企業的機器人仍處於實驗室階段,產品同質化嚴重,過度關注人行機器人的外形,而忽視了核心技術的突破。與此同時,二級市場存在的炒作現象,部分上市公司涉足具身智能概念以拉升股價,但實際業務關聯弱,加劇了市場泡沫。
“看似很熱鬧,很遙遙領先,但客觀來說,這個東西短期內產生價值(情緒價值)的地方在展廳、展會、表演場合,要想成為生產力出去打工,還得一些年頭。”來自華為的5G專家在朋友圈這樣評價。
對此,記者認為儘管具身智能機器人存在泡沫,但具身智能作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仍具有長期價值。投資機構和創業者應保持理性,關注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落地,以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