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大創造 | 當傳統文具在電商上開了新“檔口”

廣東汕頭,是伴隨改革開放興起的文具數碼之城。境內三江入海,港口繁忙。九十年代起,每年會有以億計的中性筆、圓珠筆,銷往南海邦鄰、遠洋諸國。在2016年,1995年出生汕頭的劉文,加入了文具製售行業。

不同於父輩在三十年前創業的環境,如今人們生活的世界變了。屏幕代替了紙,鍵盤代替了筆;在城市的地鐵上、閱覽室里,人們看手機上的字,用指尖劃電子屏幕生成的線。文具從很多人的生活里隱退,文具行業逐漸成為傳統行業。

劉文的父母在90年代初開辦了文具工廠,以線下批發為主,曾在2008年達到年產值1億元巔峰,而後年產值數據再也沒破億。但在大學里學電商的劉文發現,近些年以京東為代表的零售渠道,彷彿呼嘯而來的新大陸,為一批進入者實現了財富夢。在網上,好的東西,永遠不愁賣。

京東上,一支筆可以畫出彩虹的顏色,一塊橡皮可以用來捏成泥人張。平台有數百萬品種文具,那些帶有創意點的文具,永遠是市場爆點。劉文想把心思花在創意上面,便在京東上創立了“文匠墨語”文具品牌和店舖。他曾經設計了一款多功能筆盒,一天賣出一千單。

互聯網用戶青睞有想像力的產品,電商的發展給了文具無限可能的創新空間。劉文經常淩晨兩三點還在逛京東店舖,浙江義烏、江蘇崑山、山東臨沂等等,各地同行每日總有新奇的文具上線。有的店舖在頁面上掛了一款筆,下面跟了五千條評論。

今年京東618開門紅期間,京東文具類目28小時內銷售火爆,文具禮盒銷量同比增長100%,文具產業帶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丙烯馬克筆銷量同比增長220%,兒童口算機、兒童畫材銷量同比增長130%和50%。電商行業的蓬勃生命力,讓劉文看到了傳統文具的希望。他相信,屬於傳統文具的光輝歲月,會因電商而再次回歸,當然夢想需要時間,需要汗水,才能慢慢實現。

━━━━━

將父輩的文具檔口,

搬到線上

在劉文還沒出生的90年代初期,無數從湖南、安徽揣著掙錢夢想的年輕人,湧向珠三角地區進車間、建廠房。劉文的父親在1990年就在廣州批發市場里開了檔口,滿箱子、滿攤位都是黑壓壓地閃著光芒的筆。把新筆放在手心裡,有種綢緞般的微涼。

劉文從小在充滿筆、橡皮和鉛筆盒的世界里長大。他的名字裡還帶個“文”字。他22歲從廣州理工學院電商專業畢業後,回到父親檔口裡,著手將工廠產出的筆,在網上售賣。

京東擁有龐大的對品質和體驗有要求的消費者群體,正因於此,劉文在京東上開了“文匠墨語”文具店舖。他認為,他家工廠生產的筆,不是那種單純憑藉低價優勢才賣得動的筆,“那種筆毫無設計感,就一個輕薄的塑料圓筒,裡面加上一根筆芯。握那種筆,握得久了,會發現手上有斑斑點點的筆油,還有塑料外殼上的漆。”

愛筆之人,在拿到一杆筆後,總先掂量掂量筆的重量,筆身要是讓人感覺有點重量感,可以沉在手心裡,就是材料質地好。再用手掌來回摩挲筆的外殼,好的筆,會給人一種讓手指上的皮膚觸摸軟質金屬的感覺。劉文說,他們家有賣筆的檔口,也有製造筆的工廠,每杆筆都是不缺斤兩的。

父親在廣州檔口經營了三十年,使用的手機,從只能接打電話的“大哥大”變成了現在能上網聊天的智能手機,但客戶還多是從前一起電話約茶的老主顧。他們看好劉文家生產的筆,大批量買走,再分銷出去。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老主顧變少,疊加文具市場發生變化等環境因素,劉家的文具生意麵臨很大壓力,在2008年達到億元產值後,接下來十五年就一直在重返巔峰的路上努力。

線下的生意,不好幹,那就轉到線上,這是很多同行在面臨銷售壓力時,自然而然做出的選擇。但劉文很快發現,單純將檔口裡的產品,搬向電商平台,是沒有明顯效果的。他分析說,除了學校以外,用筆的場景在城市里已經很少了,這影響了文具市場的整體需求量;而同時,筆商在互聯網平台上多了起來,大家為了拉客源開始打價格戰。

劉文愛鑽研,他發現在京東上有很多地址位於浙江義烏的店舖,賣得比較火。2021年,他和兩名同事去浙江義烏的文具批發市場觀摩,將覺得好玩的筆都買下來,一天下來每個人都拎了一袋子筆、橡皮,回去再仔細琢磨裡面的門道。

回到賓館里,三個人將買到的筆都拆解開來,研究這些熱銷筆的構造。有的筆是用橡膠做原頂,讓人怎麼都壓不壞,這是用來緩解人心理壓力的,還有的筆在筆側面的夾子上標註毫米刻度,可以讓人們測量微型物體。“總之,在電商上,創意是加分的。多功能的筆,在市場上賣得會更好。”他說。

━━━━━

為了創意,

每天的頭腦風暴和熬夜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文已經實現了傳統文具的電商化轉型,如今他在京東上有了自己的品牌店,“文匠墨語”店舖年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名下有四個國家級專利。他很謙虛,“我那些專利其實都挺簡單的,就是花了一點點心思,就申請成功了。”

他積極參與和文具行業相關的展覽大會,把會場上的展位參觀一遍,將看起來獨特的文具買下來,帶回家去研究。他說,如果有時間閑下來,他還會再飛往浙江寧波、義烏等地看看文具檔口,“現在比以前考慮更多了,以前可能只專注人家發明了什麼產品,現在還會更有興趣瞭解產品背後的團隊,那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可以有不枯竭的創新能力。”

他的電商團隊有40來人,每天鼓勵大家做頭腦風暴。能想出實用點子的人,會得到公司獎勵。劉文住所離公司走路只有幾分鍾遠,他幾乎每天淩晨一兩點才休息。他覺得,到了晚上,夜裡靜,腦子裡更容易有創意火花閃現。

有一天晚上,他手指轉動著中性筆出神,忽然想記錄下一個事情,但手頭上沒有紙,便把筆插進筆盒里。他想,如果筆盒前有張紙就好了。在那一瞬間,一個外觀粘有貼紙的筆盒出現在他腦子裡,他隨後搖了搖頭,誰會願意買個外部粘有便利貼的筆盒呢?那看起來太累贅了,甚至有點醜。

但是筆盒和便利貼融為一體的概念,在他腦子裡定格下來。如果一隻筆盒能有書寫載體的功能,能方便人們隨手記錄點事兒,肯定會受到市場歡迎。現代人的生活瑣碎而又注重隱私,有時候就需要一小塊地方,將要做的事記下來,做完後,再將痕跡擦除掉。他和同事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筆盒外部設計出一塊小白板,可以隨寫隨擦。白板周圍有花紋圖案,讓筆盒整體看起來美觀。

這款多功能筆盒,讓劉文體會到了做產品要有意思。上市初期,這款筆盒曾每日賣掉一千多單,後來銷量在京東平台上穩定下來,月售出在三千到五千單之間。但不到半年時間,劉文就將這款筆盒下架了。劉文解釋說,原因很簡單,這款筆盒爆火後,市場上馬上有大量同類型筆盒出現,等到市場飽和後,這款產品已經該迭代了。

“這是文具行業比較殘酷的地方,它客單價很低,利潤也很低,一件產品的利潤就是幾分錢、幾毛錢,但是它的迭代週期很快。一個團隊設計出一款比較有意思的產品,用不了幾個月,就發現這款產品已經落伍了。”他說。

劉文是那種說話比較講究條理性的理工院校學生,他分析目前的文具行業時說,第一,當前文具行業在面臨產品迭代,中性筆在替代圓珠筆;第二,整個行業在打價格戰,一些廠家為此將製造成本壓到一兩毛錢,犧牲掉質量換銷量。但他說他不會參與純粹的價格戰,“至少現在京東是這樣,好的東西疊加價格優勢才為王。”

━━━━━

方寸之間,讓一杆筆更具價值

在人們觀念中,以筆為生的人,大多是握筆寫字的人,很少有人想到為筆賦予身體和價值的人。當代中國,一個200人左右的工廠,可以每年生產3億杆直液式走珠筆,生產40億個中性筆連接部件。筆的價值也由單一書寫功能外延向審美、生活等功能。

“消費者喜歡什麼,不是我們想當然的。是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功能多,價格也會變高,這會不會抑製消費需求?要瞭解這些情況,只能調研。”劉文曾圍繞產品功能設計了五個問題,在網絡上發出八百多份問卷。“人們普遍想要的是耐用、用起來方便但不能價格太貴的筆。”他拿到問卷數據後,最後總結時說。

一杆筆的普遍長度在15公分到20公分之間,直徑不到10毫米。三十年來,無數從業者在這方寸之間榨盡腦汁想創意。在京東上,有裝填七種顏色筆芯的筆,有裝飾卡通玩具的筆,甚至還有裝微型電腦的筆。

“你會忽然發現,你所想出的設計,在網上早就有了。所以要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挺難的。”劉文說。

他時常去學校周邊走走,看看現在的中小學生在用什麼樣的文具,在和孩子們聊天中找到線索。有一次,一個調皮的男生在把玩一杆新筆的時候,把筆的側面架子掰斷了。他知道孩子們活潑好動,不是故意毀壞手裡東西的,但如果把側面架子做得彈性大一點,是不是就會容易壞了呢?

後來,他和團隊設計了一款側面架子可以向外拉到65度的筆,他看到孩子們使用這種筆的吃驚表情。他們用手嚐試掰筆的側面架子,已經掰得開口很大了,但仍然沒有“哢”的斷裂聲。筆是完好無損的,孩子們的心情會輕鬆不少。但他談吐起來總是很謙遜,“我們這點小設計,不算得什麼。”

成為京東店主後,他也比較關注京東發佈的報告。2023年2月,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佈了文具行業相關數據報告。該報告顯示,從消費人群看,文具產品的主要消費人群是學生和辦公人士。在出生率、國家教育經費投入、高等教育擴招等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未來幾年文具消費的主力人群數量會有小幅度波動,但整體將保持穩定。以大學生為例,隨著高校擴招規模提升,大學生數量將進一步增加,這一群體具有相當可觀的消費能力,能夠給行業發展帶來較大動能。

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建議,相關企業在開發適合大學生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時,要找到大學生群體的消費共性,力求產品創新,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消費慾望。例如,大學生群體喜歡追逐潮流,對新產品更為青睞,商家應該以“新”為突破點,研發更多智能、時尚、便捷的文具產品,逐步形成品牌效應。

“在文具上做出創新,可能不是特別高大上,但一點點的創意,就能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這是推動我做下去的一個動力。”劉文說,現在最大的外部壓力仍是行業內存在的價格戰,但他仍會堅持產品創新,不讓產品止步於製造層面,而是創造,讓傳統文具抓住電商時代機遇。

作為一端連接消費互聯網,一端連接產業互聯網的新型實體企業,京東充分發揮了供應鏈基礎設施優勢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文具這樣 “小而散”的傳統生意打開了新局面、找到了新市場,幫助了更多像劉文這樣的創業者持續優化成本、效率、體驗,讓更多這樣的“商家小生意”有機會開拓出“品牌大賽道”。

文/趙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