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壁抹灰用機器人 效率提升10倍

裝配式建築沙盤模型演示如何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 裝配式建築沙盤模型演示如何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

考不起大學,就去工地搬磚!曾幾何時,這一度成為家庭教育的口頭禪。隨著建築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工地”時代已然到來,未來可能已“無磚可搬”。

8月2日,重慶市2023年高裝配工業建築新型建造觀摩會,在渝北空港園區舉行,現場一座10層樓的工業廠房,裝配率高達77%,這意味著它絕大部分的柱子、樓梯、樓板、梁等部件由工廠生產後運至現場組裝而成,讓造房子像“生產汽車”或“搭積木”一樣標準化、智能化。

機器人為牆壁抹灰

裝配式建造現場用工減少了30%以上,可壓縮工期30%,降低施工能耗20%,減少建築垃圾70%……這組數據的背後,是傳統建造方式的“大迭代”,傳統意義上的建築工人大大減少了。

這座10層樓40米高、建築面積2.84萬平方米的工業廠房,由中建科技採用一體化智能建造,也是重慶市首個“工業上樓”示範。

該項目主要預製構件為SP預應力空心板、預製混凝土疊合梁、預製樓梯、預製混凝土柱、AAC隔牆板、預製混凝土一體化外牆板,均在工廠生產製造。

現場沙盤模型顯示,只有剪力牆以及各預製部件的“拚接處”由傳統工法建造。而參與這棟建築建造的各個環節,機器人“大展身手”:生產部件的工廠,有ACC條板搬運機器人、安裝機器人、鋼筋綁紮機器人;現場施工,有地坪攤鋪機器人、混凝土收面機器人、抹灰機器人、防水卷材攤鋪機器人等。通過三維激光掃瞄儀、視覺位移計、數位靠尺、拍照監測設備、AI算法識別分析系統等智能工具的應用,所需傳統建築工人大大減少。

抹灰機器人演示現場,在激光定位儀幫助下,機器人的機械臂翻轉靈活,一面20平方米的牆壁只用了不到10分鍾就抹勻到位。現場解說段發誌說,有了這台機器人,新入行工人只需要接受1~2個月培訓,就可以操作機器人達到工齡10年以上的抹灰工人水平,而且速度是傳統工法施工的5~10倍,也就是一個人能頂5~10個人。

隨著建築行業發展,對裝配式建築安裝的專業人員需求較旺盛。豐功建築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飄窗板、剪力牆裝配工藝等方面的專業從業人員緊缺,該公司目前不斷外派管理人員赴山東、廣州學習,還加快了企業自有工人的轉型發展,通過在建築工人的“留、強、穩”上下功夫,加強現代建築業工人培育。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從現場施工轉向建築產業技術工人將是大勢所趨。傳統工藝,建築工人的重心在現場,而裝配式建築時代,重心將轉向工廠,只有“拚裝、總裝”環節,他們才會出現在工地。

兩年內量產建築機器人

今年6月,中建科技西部公司與中冶賽迪、同炎數智(重慶)公司、中機中聯等6家企業被確定為重慶市2023年智能建造示範企業,全市17個項目被確定我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

去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公佈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的通知》,重慶等24個城市被列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今年7月,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將重慶打造成為全國智能建造高地的目標,確保到2025年全市現代建築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我市將組建建築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孵化建築機器人研發製造龍頭企業,力爭在未來1~2年內實現部分建築機器人量產,不再由人工“搬磚”。

如何從“建造”邁向“智造”,方案將建立系統全面的政策體系放在首位,並提出以試點示範為引領,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工業化建造技術融合應用。比如試點區縣、示範企業每年組織實施試點項目2個以上,每年推動不少於10個高速公路工程、機場與港口工程等項目,採用智能建造技術。在推廣工業化生產方面,我市鼓勵軌道交通、道路、橋樑等項目,優先採用預製管片、預製道床、預製梁等部品部件;推動部品部件生產工藝裝備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智能化生產線占比超過50%。

重慶將佈局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現代建築產業,到今年底,我市將發展智能建造試點區縣3個以上,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深度應用。到2025年年底,重慶累計實施智能建造試點項目50個以上,新增智能建造特色產業鏈2條以上,助力現代建築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慶晨報記者 陳軍 實習生 胡雨齊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