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外賣櫃向騎手收服務費,公平嗎?

近日,全國多地的外賣櫃開始面向騎手收取服務費。與幾年前的“免費使用”和去年的“試點收費”不同,此次收費範圍更廣、覆蓋城市更多。針對這筆費用該不該收、向誰收、怎麼收等問題,各方意見並不一致。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和很多商業模式的推廣一樣,外賣櫃從“免費使用”到有償使用,從“試點收費”到全面收費的運營模式變遷,並不讓人意外。問題是,這筆費用到底該向誰收?

從目前來看,箭頭指向了騎手。這倒也好理解。一來,騎手是外賣櫃最直接的使用方;二來,騎手雖然為此多掏了錢,但也節約了每單送餐上門的時間成本和體力成本。但這筆費用全部落在騎手們的頭上,確實也存在疑問。

比如,目前外賣櫃的收費標準在0.3元~0.6元之間,按每單0.5元計算,差不多占到了騎手每單送餐費用的20%左右,一個快遞員每月由此得多花幾百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即便提升了配送效率,但是不是能夠完全覆蓋多掏的外賣櫃費用,也不好說。

另外,不同場景之下,這筆費用若都由騎手來掏,也存在公平問題。外賣櫃一般是用於寫字樓、公寓、醫院、高校等封閉性較高、送餐環境複雜的場景。比如,一些醫院不允許直接送外賣到病房——這並非騎手不願送餐上門,如果統一要求送餐到醫院的騎手支付外賣櫃費用,顯然不太公平。此外若是消費者不方便接收外賣,主動要求放在外賣櫃,如果也由外賣員來為這種特定需求買單,恐怕也難言合理。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上所說,外賣櫃一般用於相對特殊的送餐場景,這意味著它給不同外賣員群體帶來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某個區域寫字樓、公寓集中,專門負責該區域的騎手,可能使用外賣櫃的幾率就相對更高,由此需要額外支付的送餐成本也就更高,這相對其它區域的騎手而言,就有“吃虧”之感。由此,平台方面有必要綜合送餐成本、單量等因素,給予騎手補貼。

上述問題的解決,未必短期內就有一個標準答案,讓市場自行摸索,或許才是沒有辦法的最好辦法。

這方面是有參考案例在先的。很多人可能還記得,上一個類似的話題是,快遞員到底應不應該把快遞放在快遞櫃,快遞櫃的使用費到底應由誰來掏?當時也是爭論不休,各方都有自己的道理。甚至,相關部門專門出台過意見,明確快遞員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徵得收件人同意。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基本不存在了,因為曾紅極一時的智能快遞櫃已遭遇冷落,被快遞驛站或小門店替代。

同時,消費者也很快習慣了到快遞站收取快遞。雖然要專門跑一趟,但也省去了溝通成本和不方便及時拿快遞的不便,甚至還少了些快遞送上門帶來的隱私風險。當然,快遞放到驛站,也是有成本的,但這主要是由快遞運營公司和快遞員共同支付。因為對他們來說,統一放到驛站比放到快遞櫃效率更高,相比送貨上門,快遞員也省去了派送前各種溝通、等待的麻煩。可以說,相對之前放置在快遞櫃帶來的種種爭議,快遞公司、快遞員、消費者共同摸索出了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

相應的,外賣櫃到底能夠“火”多久,同樣是一個問題。如果爭議太大,也可能會發展出更好的替代方案。比如,像醫院、高校這種場所,騎手不方便送餐上門,醫院和校方完全可以專門開闢一個放置外賣的空間,而不一定非得要專門的收費外賣櫃來服務。這樣自然就省去了費用的爭議。要知道,不同於一般的快遞,外賣一般極少存在長時間放置的需求,也較少有丟失風險,對放置空間的要求不會太高。

此外,不同於快遞,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對外賣送上門是有“剛需”的,也較少發生取餐不便的情況。即便是在一些寫字樓、公寓,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外賣送上門都是各方預設的做法。如果平台方面需要提升寫字樓等場所高峰期的送餐效率,倡導消費者在外賣櫃取餐,完全可以給予消費者一定的優惠激勵。比如在點餐環節就提示消費者,若願意放到外賣櫃,可減免一定的費用,讓消費者自行選擇。

也就是說,相對於一般快遞,外賣櫃只是給平台、外賣員、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在成本的分擔上,不妨依據誰的需求大、誰更受益的原則來執行。如果是消費者主動要求放在外賣櫃,或平台倡導放在外賣櫃,承擔部分成本也說得過去。

快遞櫃的具體收費標準、成本分擔可以通過市場來自行探索,但有一點需要明確:對外賣行業來說,送餐上門應該是標配。外賣放置在外賣櫃,理應提前徵求消費者的意見;尤其是如果涉及向消費者收取部分快遞櫃費用時,更要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這是監管需要把牢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