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梁慧儀:《香港經典 光影重塑》承載香港精神

5月17日,香港電影紀錄片《香港經典 光影重塑》在第77屆康城電影節上進行展映,製作人梁慧儀在展映現場動情分享,作為一位電影迷,能將這部關於香港電影的紀錄片送給觀眾是她的“夢想成真”,她更希望能夠用影像承載香港人堅毅的追夢精神,並傳遞給每一位觀眾,“香港電影人以他們對優秀電影的熱情和熱愛,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決心,以及面對任何挑戰的無畏精神而聞名。這部紀錄片是我們對香港電影的獻禮。我有信心,香港電影和電影製作的精神將繼續下去,願電影的魔力永存。”

海報海報

《香港經典光影重塑》展映後,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這部影片集合多名演藝圈資深及新生代的電影人,將香港電影最精彩的六個類型,讓六位導演將過往經典作品重新想像,以六條短片呈現出來,一起來致敬港片的經典情節。六位導演包括夏永康、文念中、穀垣健治、簡君晉、黃國強、廖益民,香港六種不同類型的港產片種,包括愛情、警匪、功夫、動作、喜劇、文藝等,林子祥、洪金寶、莫文蔚、張艾嘉等多位演員參與。他們合力拍攝出短片,致敬港片,再創造出新的故事。據悉,影片將會於5月底在內地上線播映,也會於7月1日在Discovery頻道播出。對此,新京報記者獨家採訪梁慧儀,由她講述為什麼要做這樣一部影片,又是如何集結到這樣史無前例的陣容。這部紀錄片,將帶領觀眾重溫香港經典電影中的情境和感覺,喚起大家對香港電影的熱愛及美好回憶。

初衷:一位電影迷的純粹夢想 給普羅大眾打打氣

梁慧儀進入演藝行業多年,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製作人,幫無數歌手實現了很多夢想。由她經手的1991年—1992年陳百強“告別”上海演唱會、1993年林子祥全國巡迴演唱會,1994年—1995年王菲最精彩的快樂聖誕演唱會都紅極一時。儘管她的職業大多是和音樂、歌手、巡演等打交道,但梁慧儀是位不折不扣的電影迷。她的內心把“最喜歡”的排位給了電影,她說電影給了她太多“做夢”的可能,她總能從中找到動力和力量。

梁慧儀梁慧儀

疫情後,梁慧儀總覺得要做些事情給普羅大眾打打氣。她在好友的建議下,也有想過開一個四大天王演唱會,儘管這個提議很好,但她覺得這不太屬於當下,她希望能找到與年輕人更緊密的聯動模式,於是她想到了電影。“當別人問我,香港特別厲害的是什麼,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你讓我列舉香港經典影片的名目,我說都說不完,再加上香港電影人拍攝中‘不怕死’的精神始終閃耀著,比如楊紫瓊、成龍大哥對鏡頭的較真,為拍戲甚至差點搭上了性命。若是我們需要回顧、記住、講述香港的記憶,那麼拍一些關於香港電影的東西是最合適的。”

攢局:用最華麗陣容展現香港電影 各路大咖“免費”幫襯

入行的時候,梁慧儀是做音樂演出,對電影製作,她笑說自己挺不瞭解的,也明白要親自拍攝一部電影幾乎不太可能,但她內心始終充滿著對電影洶湧澎湃的愛。她說自己雖然沒做過電影,也沒有拍攝的資格,但她非常願意以影迷的身份來為香港電影做些事情,她確定能夠召集到對電影有愛的專業人士,來完成一部意義深刻的致敬短片。“香港電影實在有太多珍貴的東西,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如果我們就用一部單一的電影展現好像失之偏頗,香港電影有愛情、功夫、警匪等等,每個類型都有優勢,我們就想設置6個類型的短片來呈現香港電影的經典印記。”

海報海報

敲定了類型和數量以後,梁慧儀開始“攢這個局”。她先是找到資深電影人陳善之、朱嘉懿、嚴嘉唸作為這個項目的監製,這些導演都非常爽快地一口答應,尤其是陳善之跟隨王家衛多年,對這個項目他也釋出極大的熱情和認可,紀錄片也透過拍攝短片的製作過程和訪問相關台前幕後、並加入了電影圈的資深前輩訪問來回顧當年創作電影的點滴,同時透過當年電影的劇照及片段來回味經典,也嚐試藉著重新創造的短片,來由新一代台前幕後傳承香港電影的精神。“我非常幸運,這些‘大咖’都非常慷慨支持,就連張叔平老師也願意免費來幫我們剪輯,再加上我們項目中涉及的原片的版權費,他們從來不會讓我們‘花錢’,大家做這個事情都真的是因為愛電影。”梁慧儀說。

拍攝:一個不能等的項目 條件越是艱難越要堅持

《香港經典光影重塑》從籌備到拍攝完畢經曆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中,梁慧儀說整個團隊什麼困難都遇上了,首先在選材上就傷透了腦筋,再加上短片的呈現時長有限,如何達成“天時地利人和”都需要費一番工夫。“比如香港愛情片,張婉婷導演、關錦鵬導演都拍得很好,但最後選擇文念中導演執導還是看中了他和林子祥、張艾嘉之間的化學反應。畢竟我們這個項目是不能等的項目,在緊張的週期內必須完成。因為資金有限,大家願意不計報酬並且花時間來參與拍攝,他們都真的是幫了大忙了。比如這六位導演,再比如演員林子祥、莫文蔚、林家棟等都是友情來幫忙的。這些短片都是用很多部Iphone拍攝的,儘管條件拮據,我們也會盡所能做到最好,讓這個影像配得上大銀幕上的呈現。”

梁慧儀認真地說,這部紀錄片是因為凝結了主創團隊對香港電影的真愛才呈現出來的,在每個類型上都有代表性人物操刀,比如擅長動作片的廖益民執導的《歡喜冤家》,邀請來香港功夫片的代表演員洪金寶以及米雪;比如穀垣健治執導的《黑玫瑰對黑玫瑰2023》,則搭配TWINS、關智斌等年輕一代的演員;還有林家棟這樣的新導演帶著一腔熱情,又導又演,呈現出幽默感十足的喜劇篇《咇-理痛》讓人捧腹……談及這些點點滴滴,梁慧儀都不禁感歎,她說正是因為大家的熱情和參與才讓這個項目可以持續進行:“我將這個項目的想法告訴他們以後,他們都非常支持,雖然過程中也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做這件事’,但我覺得這是愛電影的人應該做的。我們每個參與者都有‘打不死’的決心,而這些導演演員‘友情’來幫忙,我也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協調時間、爭取拍攝機會,大家真的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就是為了抒發我們對香港電影的熱愛。”

梁慧儀確信,《香港經典光影重塑》一定能夠喚起觀眾對香港電影的記憶,因為這些影像承載著香港人的精神,“香港人性格直爽,內心充滿熱情,只要想做就一定會排除萬難做到最好。尤其是香港電影的圈子,不管拍什麼電影,怎麼拍,大家都非常願意嚐試。以前香港拍電影的資金很少,時間很短,但不管多艱難,大家都會堅持把它完成,就如同洪金寶大哥說的‘迎難而上’,這個精神是非常讓人佩服的,也正是因為這份對夢想的追求,天真純粹的初心,才讓香港創作出這麼多奇蹟。”梁慧儀說,她希望將這種精神傳遞給觀眾,讓大家對生活有所盼望,有被鼓勵的感覺,再一同前行,創造更多奇蹟。

獨家對話

新京報:影片集結了非常優秀難得的陣容,類型多樣、拍攝精湛,你希望《香港經典光影重塑》這個項目能收穫怎樣的反饋,觀眾能從這個短片中獲得什麼呢?

梁慧儀:我想跟大家分享香港電影以前特別經典的影像,除了用影像向香港電影致敬,更多想給年輕人傳遞一種香港人的精神,讓觀眾獲得力量,有更堅定的信心。事實上,如今這個世界變得很快,大家比較浮躁,人們對很多事情無法堅持或者焦慮於它的不確定性,而香港電影在那個年代,大家都知道艱苦,知道困難,但還是用一種不知天高地厚的精神去拚,創造了很多經典,我希望大家能通過這個紀錄片想起香港,記起那份精神,給內心打打氣,讓他們知道,未來一定是“青出於藍”的。

新京報:如同你所說,對經典的致敬是一項大工程,香港也確實還有很多值得說、值得寫的故事,你會繼續將這樣的“短片呈現”方式延續下去嗎?

梁慧儀:我很希望能持續與大家分享香港的精神,讓大家能夠隨時記住,我們擁有很多寶藏一樣的經典,以及它們背後堅忍不拔的力量,告訴年輕人,現在他們還是有很多機會,不會因為生活變好了,科技發達了,大家思維卻更局限了。現代人也容易焦慮,但我認為應該正面一點看這個世界,把自己的部分做好。電影就是一個夢,香港電影就是有種衝勁,畢竟悲觀解決不了問題,還是應該帶著希望往前衝。

新京報:對香港年輕的一批電影創作者,你還有怎樣的信心和期望?

梁慧儀:我對他們很有信心,最近我關注的一部電影叫《年少日記》,一部叫《白日之下》,都是出自年輕導演之手,拍攝非常優秀,也給我們很多提振。事實上,像早前的一代人,資源這麼少,投入那麼小都能創作很多奇蹟和經典,現在年輕人有的條件比我們好,一定會產出更好的結果,尤其現在內地和香港的合作特別密切,國內觀眾對於港片的支持和喜愛也可以幫助年輕的香港導演。

新京報:你曾說不要因為身體或者年齡限制自己,不論在電影還是港樂上,你都堅持創作,但一定也會有自己的困惑,在艱難的時候你會如何克服?

梁慧儀:大概是因為我太樂觀了,我一直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很好的反饋和回報,當然,這也和與我合作的人有關,像林子祥、張學友,他們到現在都在挑戰自我,堅持創造極限,在工作中我們會從彼此身上獲得能量和鼓勵,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認為是可以拚的就一定會去拚,哪怕條件多麼艱難,上完班在碼頭買一個菠蘿包,一瓶維他奶,為興趣奔波努力,儘管簡單樸素,但卻是極度的快樂。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