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上市公司僅1/3公佈出口額 投入產出比待突破丨酒業財報觀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文靜 重慶報導

如果說不斷升級的白酒競爭是一場戰事,那麼,中國酒企正在開闢全球市場作為第二戰場。

去年,用空前火熱來形容中國白酒出海毫不為過。在上市公司層面,無論是頭部企業還是區域酒企,生產還是流通企業,大多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企業高層出海密度之大、創新舉措之多、拓展渠道和市場範圍之廣,均創曆史新高。

今年5月,貴州省商務廳主辦的黔酒全球行走進日本 圖源:動靜新聞今年5月,貴州省商務廳主辦的黔酒全球行走進日本 圖源:動靜新聞

白酒成了中國酒出口額增長的引擎。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下稱進出口分會)公佈,去年,我國白酒累計出口額為8億美元,同比增長12%,占酒類出口額的45%。多家酒業上市公司把國際化提到了戰略層面。券商、機構也對中國白酒國際化寄予厚望,紛紛在研報中加以關注。

然而,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統計,在25家包括白酒生產和流通類上市公司中,去年年報公佈了境外收入或國外收入的企業僅9家,分別是貴州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古井貢酒、老白干酒、天祐德酒、酒鬼酒和華致酒行。

為何雷聲大雨點小?從年報披露的數據來看,出口的投入產出比成為了白酒企業面前的一道門檻。 

白酒第二戰場:量跌價升

從短期來看,白酒行業的第二戰場和國內主戰場一樣,都是量跌價升。

先看白酒龍頭企業貴州茅台。年報顯示,去年,貴州茅台在國外的銷量跌破2000噸,同比下降2%,實現國外營業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6%。

貴州茅台在白酒出口上的地位很難動搖。去年,該公司的國外收入占我國白酒出口額的77%,如果加上茅台家族產品出口到香港、澳門的收入,占比會更高。

再看其他白酒上市公司。去年,老白干酒在境外的產品銷量為435千升,同比增加17%,但境外收入增長更快,同比增長33%。水井坊去年採用信用銷售的出口訂單金額減少,但國外銷量下滑幅度依然大於國外營收下降速度,分別同比下降48%和30%。

行業數據更能反映這一趨勢。

進出口分會公佈,去年,我國白酒出口量同比下滑5%,但出口均價和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19%和12%,出口均價為52美元/升。

去年,我國白酒共向92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從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來看,大部分出口額增速超過出口量增速。

圖源: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圖源: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

其中,1/4的白酒出口額通過中國香港實現,5000多千升的出口量有所下滑,但近2億美元的出口額同比增長近20%。出口美國的白酒量同比下降5%,但出口均價和出口額均是2022年的3倍。同樣,雖然出口量有所下降,但白酒在日本的出口額同比增長近88%。日本得以躋身白酒出口國第4位。

出口額增速快於出口量的增速,這是白酒近年來在國際市場最明顯的發展態勢。海關總署官網數據顯示,2022年,白酒行業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2%和27%。

雖然白酒出口額增速喜人且佔據了酒類出口額的半壁江山,但相對於白酒行業整體收入,微乎其微。

去年,白酒出口額和中酒協公佈的行業收入相比,僅占0.7%。年報顯示,去年境外營收同比增速最快的酒業上市公司是華致酒行,同比增長1374%,其次是酒鬼酒,國外營收同比增長101%。但兩家境外收入或國外收入占營收比重均未超過1%。

年報公佈的白酒上市公司2023年出口一覽表

超過公司營收1%的只有兩家:貴州茅台和五糧液,分別是2.9%和1.2%。其中,五糧液並沒有直接公佈出口額,記者通過其和五糧液集團進出口公司關於酒產品關聯交易額大致測算得出。

同樣,去年,白酒出口量和中酒協公佈的白酒行業產量629萬千升相比,只占0.2%。

其中,貴州茅台的國外銷量占白酒行業出口量的13%。由於白酒25家上市公司中,去年只有貴州茅台、水井坊和老白干酒3家公佈了國外或境外銷量。

誰是白酒出口的銷量冠軍?不得而知。

國際市場“中國化”

5月初,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給中方的酒類禮盒里裝了一瓶法國佳醍亞香檳和一瓶洋河·夢之藍M6+,以兩國象徵性標誌中國神龍與法國高盧雄雞為基礎進行設計,取意“龍鳳呈祥”。

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的洋河股份國際業務相關負責人王然激動萬分。中法建交60週年之際,為了讓這瓶中國白酒和擁有四百年曆史的香檳品牌組合成為外方國禮,她和同事們努力了很久。

中國酒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或出現在國宴菜單上,並不稀奇。但代表中國文化的白酒被西方元首選為國禮,卻不多見。

“白酒行業正從中國市場國際化走向國際市場中國化。”4月,洋河股份董事長張聯東在中國白酒T9峰會上說。“中國化”——國際市場呈現的新面孔給中國酒企出海帶來了足夠的底氣。

一大變化是去年,國際化上升到多家上市公司戰略層面。

明確提出國際化戰略或業務的白酒上市公司有貴州茅台、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古井貢酒、捨得酒業等。2022年著手統籌國際國內市場後,去年貴州茅台提出,要持續走好以茅台美學為價值內涵的“五線”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一國一策”,到2027年實現國內、國際市場“互為支撐、互為補充”。捨得酒業把“國際化”作為四大戰略之一。複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提出,“非常希望捨得代表中國走向世界。”

白酒出海的經營主體也發生了變化。

上世紀五十年代,白酒出口是一種創彙手段,面向的主體客群是華僑華人。白酒出口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統一經營。洋河酒先後由進出口總公司的江蘇分公司、上海分公司辦理出口銷售。其天津分公司出口汾酒,貼的是“長城”牌商標。

上世紀90年代,白酒從被動出口到主動出口。中國白酒行業首家進出口自營企業成立。1994年,“杏花村”牌汾酒由山西杏花村汾酒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出口。

如今,白酒企業的境外經營實體不僅“走出去”還“引進來”。

設立境外經營實體較多的是瀘州老窖、洋河股份和天祐德酒。其中,洋河股份分別在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聖地亞哥共設立了8家公司。天祐德酒則把境外根據地集中在美國,通過設立子公司來管理多家孫公司。瀘州老窖的境外子公司中,明江股份生產的白酒“ming river”由外國人參與,為老外量身定做。

去年,古井貢酒設立了合資公司安徽古奇酒業有限公司,把法國卡慕集團引進來了。今年3月,安徽古奇酒業有限公司將註冊資本由1000萬元增至1.2億元,雙方將在威士忌等項目上聯手。

出海方式不斷創新,這是第三大變化。

中國企業文化和智慧不斷被帶到世界。去年,時任貴州茅台董事長丁雄軍帶隊,要把茅台之美傳遞給世界;五糧液董事長曾從欽帶著“和美文化”開展跨國交流;洋河股份董事長張聯東用“夢想連接世界”全球行。

複星全球合夥人、複星英國CEO劉明濤分享捨得智慧文化 圖源:捨得酒業官微複星全球合夥人、複星英國CEO劉明濤分享捨得智慧文化 圖源:捨得酒業官微

在頂層設計下,舉辦品鑒會、進入免稅渠道、讚助高層國際論壇和國際體育賽事、搭建境外經銷商網絡、參加國際藝術文化節、和國外酒業巨頭合作參展、亮相春晚、新品國外上市、和國際酒企在國內國外推出聯名款等,白酒企業在國外四面開花,推廣高潮不斷。

同時,白酒行業和第三方開始打造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陸運海運一體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國際物流體系。

去年底,貴州茅台酒廠物流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習酒電子商務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和菜鳥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菜鳥全球數字供應鏈可實現從工廠、港口拖車、海運到目的國派送的全鏈路物流節點可視化。洋河股份率先在荷蘭設置了歐洲倉。

投入產出比亟待提高

白酒出海如火如荼。為何去年僅有9家上市公司公佈出口數據?

出口體量太小,出口額貴州茅台一家獨大,這就是白酒上市公司乃至整個白酒行業不爭的事實。投入產出比是橫亙在不少上市酒企面前的難題。

換句話說,花同樣的代價,國內市場賺得更多,那企業出海的持續動力就會不足。

以茅台為例。去年其在國外的營業成本幾乎沒有增長,和2022年均為3.4億元。

這是茅台有意控製成本。從年報可以算出,2021年和2022年,貴州茅台在國外市場的營業成本率分別為9%和8%。去年,由於國外營業成本沒有增加,國外市場的營業成本率降至和國內市場一樣,均為7.8%,國外毛利率同比上升,和國內一樣高達92%。

平衡好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尤其不讓國外投入的天平過度傾斜,是茅台推動國際化的前提。畢竟,在控製成本方面,去年茅台營業成本率最高的是批發代理渠道,為10%,最低的是直銷渠道,僅為4%左右。

相比貴州茅台,其他已公佈的白酒上市公司國外或境外的營業成本率都超過了10%,超過了各自在國內市場營業成本率。

去年,古井貢酒在國外市場的營業成本率為22%,國內還不到20%。同樣,水井坊的國內營業成本率為15.8%,國外為24%。老白干酒境外的營業成本率近40%,國內為34%。就連國際化開拓較早的瀘州老窖,境外的營業成本率也比國內高出3個百分點。

國際市場上的營業成本率居高不下,產品毛利率就會受到影響。去年,古井貢酒在國內所有區域市場的毛利率均高於其在國際市場的77%。

但白酒出海的投入產出比正在改觀。

先看影響國外營業成本率的變量國外營收。隨著白酒產品在國外單價攀升,國外市場帶來豐厚利潤將成為趨勢。同樣是古井貢酒,去年國外毛利率同比提升了10%,遠高於國內市場毛利率同比增幅。

另一個變量是國外的營業成本。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孫寶國提出要推動國與國之間貿易談判,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取消白酒出口到國外被徵收的高額烈酒消費稅。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目前海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該建議落地。

為降低境外的營業成本,白酒上市公司紛紛提高對ESG的重視以及產品符合國際標準。去年,水井坊正式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該公司產品質量管控遵循國家標準和國際蒸餾酒雙重標準。

要想提高投入產出比,深耕國際市場比面面俱到更重要。目前,貴州茅台、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宣佈,產品在全球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國家均有銷售,但沒有一家詳細公佈了其在優勢市場的出口數據。

東南亞市場就大有潛力可挖。進出口分會公佈,去年,白酒到緬甸的出口量和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48%和75%,均價高達204美元/升,均價在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中僅次於德國。目前,白酒出口到緬甸的量是到中國香港的零頭,出口額也不到3000萬美元。

除了出口,中國白酒企業在國外購買資產、傳播品牌、開展文化交流都是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茅台、瀘州老窖等不少企業還嚐到了“牆外開花牆內香”的甜頭。

“‘不出海就出局’‘慢出海也出局’成為行業共識。”中酒協白酒文化國際推廣工作委員會理事長單位洋河股份的董事長張聯東說,白酒國際化之所以不會逆轉,是因為它符合中國白酒產業發展規律和規模實力。中國白酒規模和產量都已雄踞世界酒業首位,預計2026年將達到萬億元產業規模。這使得中國白酒有足夠的實力和底氣去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品牌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