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基冠軍也離職,年內接連知名基金經理離任,相關基金產品去還是留?

轉自:中國經濟網

  來源:財聯社 作者:黎旅嘉

  基金經理掌握的是基金的生命力,特別是明星基金經理的變動更是牽動人心,年初以來,不斷傳出基金經理變更,或是明星基金經理“減負”卸任甚至離職的消息。名單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

  如今,年內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又添一例。4月1日,英大基金旗下多隻基金都發佈了關於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該公司基金經理湯戈在3月31日離任了4只基金,這其中包括2022年的股基冠軍、也是湯戈的代表作英大國企改革主題。

  圖片來源: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圖片來源: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58家基金公司的81位基金經理出現變更。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大資管浪潮下,各類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和快速發展加速了高級人才的頻繁流動。

  那麼,離任基金經理的去向又是如何?針對這些變動,當前業內又有哪些舉措?

  多重因素致基金經理離任

  4月1日,英大基金旗下多隻基金都發佈了關於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該公司基金經理湯戈在3月31日離任了4只基金,這其中包括2022年的股基冠軍、也是湯戈的代表作英大國企改革主題。

  這隻基金從2021年8月起由湯戈與張媛共同管理,目前湯戈離任後由張媛獨自管理。

  由於湯戈同時還擔任英大基金的權益投資總監,因此該公司也發佈了關於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顯示湯戈的離任原因為“個人原因辭職”。

  在業內看來,湯戈的離任還是比較突然、毫無徵兆的。事實上,就在在2月底,他還公開表示2023年A股市場是漸入佳境的準備階段,同時表達了對消費股表現的看好。

  無獨有偶,4月1日,寶盈基金發佈公告稱,基金經理陳金偉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離任寶盈國家安全滬港深股票、寶盈產業優勢等5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

  此外,知名基金經理馮漢傑也於近期離任。3月25日中加基金發佈公告稱,基金經理馮漢傑因個人原因,卸任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轉型動力混合基金等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58家基金公司的81位基金經理出現變更。在這些出現變更的基金經理中,年初以來一些管理規模動輒百億元以上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減負”尤為受到市場關注。

  如2月21日,泓德基金公告稱,知名基金經理鄔傳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致遠混合等6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同時離任泓德基金副總經理職務。在此之前,鄔傳雁管理基金規模為201.43億元。

  2月18日,諾安基金公告稱,蔡嵩鬆管理的諾安成長混合增聘基金經理劉慧影,諾安和鑫混合增聘基金經理鄧心怡,兩名新增基金經理均於2022年首度管理基金產品。資料顯示,作為市場明星基金經理,蔡嵩鬆目前的管理規模超過290億元。

  而在基金經理變更的同時,增聘基金經理的動作也成為基金經理變更乃至離職前的一大信號,由此引來市場關注。

  對於增聘基金經理,基金公司往往給出的原因可以歸為幾類:“以舊帶新”培養新生力量、為基金經理“減負”、為業績不好的基金“搬救兵”,等等。但在這些原因背後,也不乏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傳聞,而往往在增聘基金經理後離職的確也成為了事實。

  行業人才流動現新特徵

  事實上,在基金經理離任後,市場最關注的無疑要數他們的去向。事實上,年初以來,不少離職的基金經理都已確定好了“下家”,如此前恒越基金的高楠去了永贏基金, 此前諾安基金的蔡宇濱去了招商基金, 此前長城基金的何以廣去了興全基金。

  此外,隨著年內行情改善預期的逐漸升溫,“奔私”也再度成為不少業內人士推測基金經理離任“下一站”主要觀察方向。

  如近日中基協公佈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名單,其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民生加銀基金的前基金經理黃一明(備案名為黃一洺)。

  黃一明擔任法定代表人、總經理的這傢俬募基金名為海南新國興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新國興私募),成立於去年3月,今年3月10日完成備案,是一傢俬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

  黃一明此前在公募行業從業多年,在交銀施羅德、平安基金、民生加銀和華商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都有過工作經曆。2020年黃一明離開公募行業轉投私募,而他加盟的千上(廈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上投資)也是民生加銀基金的另一位前基金經理創辦的。

  而根據此前招商證券發佈的研報,大約七成的基金經理離職後選擇“自立門戶”,而有三成選擇加盟私募平台。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就表示,“公奔私”在營銷上是具備明顯的優勢,在公募基金積累的良好業績很容易受到渠道方青睞。

  但就在“奔私”成為市場關注基金經理們離任“下一站”的同時,同樣出現了“奔私”基金經理回歸公募的趨勢。比如,於洋“奔私”一年後重回富國基金; 徐彥離職正心穀,到大成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投資“老將”朱紅裕加入招商基金並擔任首席研究官;韓會永回歸合煦智遠基金擔任副總經理;劉釗加入博時基金並擔任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副總監等。

  業內人士表示,轉戰私募的確是公募基金經理職業轉型路徑之一。但如今,越來越多私募人才回歸公募行業,加速形成了基金行業雙向流動的良好行業生態。

  相關基金產品去還是留?

  面對公募行業人員的頻繁變動,有業內人士認為,離職人數看起來較多,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行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

  Wind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再到2020年,公募基金規模達到20萬億元,2022年,公募基金規模超過26萬億元。公募基金數量也從2019年初的5153只上升到如今超過萬隻。

  從基金經理人數來看,2019年初,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數在1885人,而如今這一數據已增至3360人,相比2019年的數據增長了78.25%。這就說明,儘管基金經理變動頻繁,但從變更方向上看,任職數量遠多於離任數量。

  進一步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年內行業新聘基金經理數量達到94位。也就是說,在1位基金經理離任的同時,也有超過1位新聘基金經理上崗,行業新人層出不窮,表明基金行業大發展背景下行業向心力正持續吸引人才。

  就基金經理離職後對公募基金的影響而言,有業內人士就強調,從個人與平台關係的角度來看,優秀的基金經理與優秀的公司平台始終是相互成就的關係。個別基金經理的離任並不會對公司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對團隊價值投資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影響更加有限。

  不少基金公司也正著力打造平台化、團隊化的投研體系。例如,在投研體系建設方面更加註重通過平台化、團隊化來提高整體投資管理能力,增強組合管理的專業性、穩定性和持續性。一是通過集聚整合內外部資源、內部研究共享等多種措施,打造統一的投研平台,為公司整體投研活動提供基礎。二是由風格相近或不同策略的投資人員組成投資團隊,依託投研大平台,在遵守統一風控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不斷做專做深。三是在投研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建立客觀、清晰、可預期的培養路徑,形成科學、穩定的人才梯隊,提升人才儲備的“厚度”,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和傳承。

  那麼,在基金經理離職後,對於此前管理產品的投資者而言,是去還是留?

  天天基金強調,對於基民而言,若持有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出現基金經理離任的情況,可以觀察兩點來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基金:其一,基金經理離任原因。如果是公司內部調整,影響不大;如果比較認可原來的基金經理,不妨贖回後繼續關注他的後續動向。其二,觀察新任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和投資策略,可以給新基金經理四五個月的“考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