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產品“笑到最後” 有何比較優勢?

“沒想到笑到最後的竟然是保險。”資深保險代理人王猛(化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之前賣保險只能找熟人推銷,今年挺多客戶主動找上門,增額終身壽險賣得很好”。

今年保險產品備受歡迎,幾家保險中介平台也深有同感。螞蟻保金融產品部負責人嚴捷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六七月份,螞蟻保平台上主動搜索、購買儲蓄類保險的用戶增長超10倍。

究其原因,在今年資本市場持續震盪,債券市場面臨階段性調整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的大背景下,保險兼具收益和保障的屬性給了投資者更大的“安全感”。

8月起,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降至3%,當月人身險公司壽險保費環比、同比均有下滑,但業內人士認為,長遠來看,保險產品仍有收益剛兌和風險保障兩大優勢,未來,分紅險、長期護理險等更契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有望成為爆款。

預定利率下調後 保險產品比較優勢仍存

今年,保險產品到底有多火?嚴捷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今年8月1日起,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由3.5%降為3.0%,受新老產品切換的政策影響,儲蓄險出現“搶購潮”,六七月份,螞蟻保平台上主動搜索、購買儲蓄類保險的用戶增長超10倍。

“大家普遍關注的增額終身壽險(所謂的增額終身壽險,簡而言之,就是保額不斷增加的終身壽險。),在3.5%利率產品下架前一個月的銷量大幅增長,甚至一些保障類產品如長期重疾險等,在水滴保平台上的銷量都有明顯增長。” 水滴公司總精算師滕輝對貝殼財經記者如是說。

在銀行理財經理眼裡,保險產品則是家庭資產配置的壓艙石,在市場下行時,可以分散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今年市場不好,客戶的投資風險偏好普遍下降,保險因較為穩健,賣得非常不錯。”銀行理財經理尹娜(化名)對記者說道。

今年保險產品賣得好,很大程度是因其擁有3.5%的預定利率,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債市面臨階段性調整之下,這樣的收益水平無疑極具吸引力,更何況保險產品還有保障功能。

不過,8月份起,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3%,當月保費便出現了下滑,官方數據顯示,8月單月人身險公司壽險原保費收入為1464.2億元,環比7月下降21.34%,同比也下降了1.06%。

那麼,在預定利率下調後,保險產品在整個資管市場上是否仍有優勢?

保險中介機構慧擇方面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3%的保險產品在市場上依然有優勢。在整體利率下行之下,保險作為防禦性資產具備相對優勢。以慧擇為例,客戶諮詢儲蓄型保險的熱情仍較高,同時,保險產品還有長期規劃、穩健增值的特點。

保險中介機構小雨傘保險則認為,對比市場上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增額終身壽險的收益仍有優勢,且持有越久,收益越可觀。

滕輝表示,相對於其他金融產品,3.0%的保險產品仍具有收益剛兌和風險保障兩大優勢,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例,目前市場主流的產品,30歲、10年交的客戶,持有保險合同至80歲時退保,保單的現金價值約等於年複利2.7%,這部分收益是寫進保險合同中的,同時,客戶持有時間越長,收益就越高,此外,當客戶不幸身故時,保險公司還能提供一個高杠杆的身故保障。而市場上其他金融產品收益也在下滑,甚至淨值型產品無法確保本金安全。所以,綜合來看,保險產品仍有一定的比較優勢,特別適合風險厭惡型或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的客戶。

嚴捷則認為,預定利率下調後,用戶對儲蓄型保險仍有較大需求,3.0%的儲蓄類產品相對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仍有優勢。

百萬醫療、增額終身壽險“出圈” 還有哪些產品能成爆款?

過去幾年,保險產品爆款頻出,最早“出圈”的百萬醫療險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生中的第一份保險,去年以來,具有保值增值屬性的增額終身壽險則備受歡迎。在傳統險種上,保險產品也不乏創新,有的意外險打破了60歲的年齡限制,讓80多歲的老年人也能順利投保,還有醫療險創新推出了“0免賠”模式,通過降低理賠門檻,提升客戶的獲得感。

當前,客戶對保險產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中老年客戶對養老型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年輕客戶則期待保險產品能提供更多附加服務,如家庭醫生、住院陪診等。

後續,哪些保險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有成為爆款產品的潛質?

前述保險中介機構認為,未來,長期護理險、失能收入保險和老年金等符合客戶養老和收入補償需求類的保險產品具備爆款的潛質。

滕輝預計,下一類可能會成為爆款產品是分紅險。從美國、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等成熟保險市場的發展經驗來看,當外部資本市場震盪、利率下行時,以分紅險為代表的“固定+浮動”收益類保險產品將成為主流。分紅險是指保險公司在盈利的情況下,會向購買分紅險的客戶分配一定紅利的保險產品,具備一定理財屬性。目前,終身壽險、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都可以設計為分紅險類產品。

滕輝進一步表示,在3.5%預定利率的時代,分紅險的優勢並不明顯。但預定利率下調至3.0%甚至更低後,疊加外部資本市場震盪,分紅險優勢開始凸顯。“目前,根據監管規定,分紅險的定價利率上限為2.5%,若客戶購買了分紅險,保險公司在提供一個略低於傳統型產品的剛兌收益的基礎上,未來還可能根據公司、產品的經營利潤進行紅利分配,雖然紅利並不保證,但這至少表明,客戶仍有一定概率獲得比傳統險更高的收益,所以,分紅險既能滿足追求穩定收益的客戶的需求,又能兼顧追求較高收益的客戶的需求。”

嚴捷則認為,從保險產品的發展趨勢來看,首先,對醫療險、重疾險來說,回歸保障是大勢所趨,醫療險會在普惠和消費升級上持續創新,比如,有保險公司推出了“0免賠”的醫療險以及中高端住院醫療險等,重疾險則在大病收入補償上持續創新,在保障責任、給付方式上有所突破。

貝殼財經記者還瞭解到,為了承接客戶日益豐富的保險產品需求,保險中介平台和保險公司也持續加強合作,加速保險產品的更新迭代。

慧擇方面表示,對於收入仍處於成長週期中的年輕客群而言,如何能以更低的成本趁早上車,是保險機構應該努力的方向。

滕輝對記者表示:“我們發現,近幾年,在定製或引入產品的過程中,保險公司積極性也是越來越高、配合度也越來越好。平台能推出更高質量的保險產品,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也助推保險公司提供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品,讓保險公司的產品與客戶需求更加契合,這樣,整個服務鏈條更能健康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若投資者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或者是短期就需要取出來的錢,買如增額終身壽險等長期保險就不太合適了,因為提前退保有損失風險。

同時,還需要提醒的是,保險產品在利益演示中的收益並不一定是實際到手的收益,只有預定利率部分是保證的收益,消費者也要謹防銷售誤導,關注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

此外,雖然保險產品收益有比較優勢,但保險的更主要功能還是保障,消費者可結合自身保障需求,先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障類產品,如仍有餘力,可進一步考慮理財型產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