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丨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手遊集團聯合創始人冼漢迪:香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1世紀經濟報導 記者李冰琪 實習生 黃潤喆 彭素容 香港報導

今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首位。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香港應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國人大代表、中手遊集團聯合創始人冼漢迪在北京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有基礎研究優勢、多所世界知名學府提供人才及科研支持,加上未來河套合作區及北部都會區的完善,香港將發揮優勢,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缺乏生產基地和設施,但長處是基礎研究。”他進一步表示,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深港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加上空間的進一步擴大,他相信產學研的轉化將有機會在河套進行更大規模的轉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對於重點發展行業,他指出,應大力支持發展如生命科技、金融科技、微電子以及電動車等行業,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國家的戰略規劃及政策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亦在大力支持科創發展。冼漢迪指出,特區政府自2015年至今在科創方面投入了大約2000億港元。在2022年年底,香港公佈了《香港創新發展藍圖》,為科創發展指出了方向。

全國兩會期間,冼漢迪就深港兩地過關問題提出了議案。他表示,長期以來,因為內地與港澳社會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以及出於對加強邊境管理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考慮,內地與港澳居民之間需要經曆一系列的“通關”才能正常來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交流。他建議試行設立“通關白名單”,運用創新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內地與港澳地區更高頻度交往交流交融。

他進一步指出,“通關白名單”的概念,是針對符合條件的內地或港澳居民進行備案,使其經過專門設立的特殊通道時,無需人工審核或指紋識別等環節,依靠人臉識別等創新技術實現“快速通關”甚至“無感通關”。

對於“通關白名單”的好處,他認為這能夠強化民眾“一國”的心理認同,緩解通關壓力,推動內地與港澳居民更高頻度交流,同時利用創新科技探索內地與港澳通關新模式。

深港聯動促新質生產力發展

《21世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許多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及科創的內容,您認為香港應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冼漢迪:政府工作報告中很多內容和科技息息相關,包括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大家都聯想到科創是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提高生活品質以及如何提升人民的生活。而香港如何能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很值得我們思考。

香港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大灣區內有很多生產基地。香港雖缺乏生產基地和設施,但長處是基礎研究,香港有五所世界前100名的大學,有眾多科研人才以及國家實驗室等。

不僅如此,特區政府自2015年至今在科創方面投入了大約2000億港元,越來越多的科創成果開始轉化出來。2022年年底,香港公佈了《香港創新發展藍圖》,讓市民們清楚瞭解未來五至十年里創科要一步一步怎麼走,包括人才培養、行業支撐等方面。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供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便利,也是一個很大的增長點。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深港兩地也獲得很多政策支持,加上(河套)面積足夠大。在此基礎上,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我相信,產學研的轉化將有機會在河套地區進行更大規模的轉化,也是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力。

獎學金傾斜促理工科本地人才發展

《21世紀》:對於香港的科創產業,您認為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和進一步加強?

冼漢迪:香港有一個大家都公認的難題,就是人才緊缺。所以可以看到政府說要“搶人才”,推出比如針對高才、優才、專才等的相關計劃,過去一年也有超過20萬人申請。其實這些都是在補充人才,但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要培育本地人才。

在這一方面,香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難題,就是理工科對於很多家庭並不是一個主流選擇,大家會優先選擇商科、醫學或法律等專業。在香港,理工科的普及程度並未達到與其他主修科目同等的地位,這個觀念與內地或美國很不一樣。

我覺得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建議可以稍微將獎學金傾斜在理工科專業人才上。比如向(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傾斜,使得他們有可能因為在中學的時候拿到獎學金,而在大學選擇一個並不主流,但是可能有用、與理工科相關的本科專業,希望以此增加一些誘因。同時,我也建議特區政府可以幫助一些選擇就讀理工科的家庭,因為孩子選擇理工科後,家長可能會擔心找工作的問題。可以在發放獎學金後,也為相關學生提供就業,製定一條龍式的規劃。

另外,我認為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比如在河套地區和北部都會區加大投入,讓我們的科創企業有更大的空間去做科研成果,或是滿足自身的業務發展需求。

《21世紀》:您的議案中提到通關白名單,可否解釋一下提出該議案的考量及作用?

冼漢迪:其實最近幾年,香港和內地通關後,自由行的人數越來越多,香港人“北上消費”也越來越多了,但這讓海關的壓力增大,以及等待過關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比較典型的情況就是元旦假期時,在口岸出現過關人群堆積的情況,這是一個極端的情況。但是這也反映了,其實海關達到了壓力臨界點。

“通關白名單”其實是一個預審的名單,兩地的市民都可以去申請,將“白名單”錄入政府檔案里,包括個人基本資料、人工智能識別過關的人臉資料等,而這些資料也需要個人的許可來採錄。我希望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合作,通過新科技實現“白名單”,就是建立預先審核過的名單。我預計一般只有高頻來往兩地的人士才會申請“白名單”。“白名單”建立後,可以做到讓特定人士“不停頓”過關。

策劃:於曉娜

記者:李冰琪

監製:朱麗娜

編輯:李瑩亮

設計:林軍明 鄭嘉琪

視頻製作:袁思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作者:李冰琪 編輯:李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