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全球市場瞬息萬變 必須把不確定性視為一種必然

全球經濟的未來之路仍面臨重重挑戰。

在貨幣政策緊縮、金融條件受限、全球貿易投資疲軟等因素作用下,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近期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保持在3.2%左右的水平。

在當前經濟的大環境下,“走進來”的外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應如何適應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外資企業如何開啟製勝中國新篇章?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就此跟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Joe Ngai)進行了對話。

倪以理表示,“當我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時,我堅信其無可替代。”他指出,中國仍將貢獻全球30%以上的經濟增長,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沒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夠取代中國的增長。

談及在華髮展的跨國公司,倪以理表示,對於大多數跨國公司而言,中國一直是實現增長的目標市場。他告訴記者,在上月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期間,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與會CEO紛紛表示,現階段,中國業務占到其全球收入的15%~50%。“我認為過去二十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整體發展不錯。”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也為提高生產率帶來了希望,但其巨大的潛力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在倪以理看來,這些技術的發展將改變企業,改變消費者,而我們越是擁抱它,理解它,與之合作,我們的競爭力才能越強。

倪以理。資料圖倪以理。資料圖

未來增長將更精細化

南方財經:世界經濟充滿了不確定性。你是否仍然相信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倪以理:根據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情況以及今年可能發生的情況,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仍將達32%至34%。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沒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能夠取代中國的增長。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到,中國經濟增長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石。因此,當我說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時,我堅信其無可替代。當然,我們也需要找到能在未來實現更可持續增長的方法。

南方財經:對企業來說,他們是否應該繼續加碼中國?中國市場展現出怎樣的機遇?如何在下一個“中國”取勝?

倪以理:近期,我在和很多CEO的交流中發現,他們大部分都在認真思考要如何投資,為企業打造更好的未來。

確實,現在發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公司發展更多是圍繞著增加體量,如何擴大規模等等。我認為接下來的十年,增長將更加精細化——意味著增長會體現在更加具體更細分的維度中,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對於那些自認為具備相應的技術和戰略,能夠實現上述轉變進程的企業而言,繼續投資中國是因為他們依然看好中國的增長潛力。我認為很多企業家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增長勢頭,儘管當前還未處在快速增長期。

部分中國企業已成全球標杆

南方財經:在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你如何看中國企業近年來的表現?

倪以理:中國企業整體表現得非常不錯,特別是面對全球競爭的大環境。當我們把視角轉向中國企業擅長的領域,例如生產製造、工業生產以及出口貿易,這些企業在效率、供應鏈管理、成本控製、價值鏈等多個方面,我認為它們表現出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當然,企業可以做的遠不止這些。比如,我常常提起關於技術的運用。過去,我認為中國企業非常善於運用技術去觸達客戶,因為中國的數字化程度非常高,許多客戶是通過手機軟件等數字化途徑來對接。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十年,我們可以更多地利用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整體產能。中國企業還有非常大的潛力去做得更好。目前,有不少領先的中國企業已經在很多領域樹立全球標杆。

關鍵思考如何保持增長並找準定位

南方財經:對於已經在中國運營的跨國公司,以及正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你有何建議?你認為這些年來中國,比如上海的營商環境都有哪些變化?

倪以理: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市場表現一直都很出色。上個月,我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很多CEO都提到,他們在中國工作了幾十年,現階段公司在全球的業務中有15%到50%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因此,我認為過去二十年來,跨國公司在中國整體發展良好。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認為他們需要思考未來十年要如何競爭。在實現增長和市場滲透方面,我認為他們在過去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問題在於,要如何繼續保持增長,在中國市場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當地的競爭對手也在快速成長,並且在發展勢頭良好的時候,跨國公司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但我也充滿信心,那些聚焦戰略、有合適的優秀人才並非常瞭解中國市場的企業,將會繼續發展。我認為,沒有任何其他市場能夠替代中國市場。但也不乏一些公司會發現現實比想像要困難,還有一些公司無法取得很好的發展。永遠會有贏家,也會有輸家。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增加自己成為贏家的機會。

南方財經: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創新的地區之一,你認為這一地區在中國的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倪以理:大灣區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所有來自南方的科技產業——過去是製造業,近年來是創新和數字化等等——比如互聯網巨頭、國內大型的汽車製造商、軟件公司都在南方,對中國來說是一股巨大的生產動能。

要知道,我們實際是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並且競爭激烈。我在香港生活了很多年,同時在深圳工作,我想這能夠很好地說明深圳如何作為一個錨點,促使大灣區周邊許多城市擁有更強的創新和領先優勢。向前看,很顯然這是大灣區發揮其作用的一個重要部分。

我想再補充一點,我認為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其所提供的專業金融服務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優勢。香港擁有大灣區很多優勢,包括專業服務、製造業、創新、數字科技、前沿的生物技術和醫藥技術等,都彙集在那裡。香港的經濟發展及其實力無疑是中國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經濟增長的基石之一。

成為韌性企業

南方財經:所以你認為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如何更好地適應當今的環境?

倪以理:我們必須把不確定性視為一種必然。我認為我們越能接受這一現實,越快進入這種思維模式,日子就會過得越好。

在過去的一兩年里,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概念——韌性企業。什麼是韌性?韌性意味著,當颱風來臨,當遭遇風暴、洪水、地震等災害,我們可以挺過去。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經曆了疫情,面對各種挑戰。公司必須思考:如何去快速應對?如何變得更加敏捷?如何看待長期和短期的區別?如何平衡這兩者?如何更有準備地去應對不確定性?

我認為敏捷與韌性的肌肉需要企業持續鍛鍊,在面臨剛剛談及到的所有問題時應對能力才會越強。因此,對跨國公司和中國公司來說,學習如何增強我們的韌性,可能是我們在過去幾年中收穫的主要經驗之一,很可能是決定誰能度過下一場風暴的分水嶺。

後續監管要跟上人工智能的發展

南方財經:人工智能也是未來一大趨勢。人工智能將如何在商業轉型中發揮作用?

倪以理:大家都在討論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熱議的話題。過去十年里,我們已經見證了從模擬經濟走向數字經濟,現在又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接下來,我們將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經濟。這些技術將改變企業,改變消費者。我們越是擁抱它、理解它,與之合作,我們的競爭力就越強。

企業之間的差異分化會越來越大。有那些真正能夠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還有無法接受這類新技術的公司,我認為前者的未來會更成功。所以我認為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在這些方面做得更好,並知道如何利用它。我們都可以去思考如何運用它並使其變得更好。我認為這是一種敏捷和創新的精神。

我絕對支持探索如何將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企業和個人的工作方式當中。這可以把我們從很多瑣事中解放出來。對於重複繁瑣的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協助我們解決。針對人工智能這一技術,我們需要有標準的監管規定以及正確的社會意識。因為它也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或者對我們的工作產生負面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每一項技術的突破,總會帶來好的一面,也總會有需要我們加強監管和預防的方面。但我們應該持積極的態度,走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沿。我們不能阻止技術的進步,因為正是技術發展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好。

(作者:李依農 編輯:胡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