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魯格曼文章:美國經濟並非看上去「那麼傲人」

【保羅·克魯格曼文章:美國經濟並非看上去「那麼傲人」】《澳州金融評論報》網站4月22日刊登題為《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像看起來那樣》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盧保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全文摘編如下:

上了年紀的讀者可能會記得,30年前人們曾普遍感覺美國作為經濟強國的日子已屈指可數了。

兩本同在1992年出版的暢銷書集中體現了這種衰落感:米高·克賴奇頓的小說《旭日東昇》設想了一個由日本主導的未來,李斯特城·瑟羅的《正面交鋒》則描繪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爭奪霸主地位的鬥爭,美國很可能在其中敗北。

顯然,事情並沒有以這樣的方式發展。如今,美國確實面臨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已經崛起為一個真正的經濟超級大國。但美國經濟讓其他富裕國家望塵莫及。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最近題為《美國驚人的經濟紀錄》的封面報導強調了這一差距。美國經濟無疑戰勝了30年前那些可怕的預言。

然而,瞭解這一經濟紀錄的幾個限定性條件仍很重要。從某些方面來說,美國的經濟成就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傲人。美國社會的狀況更是糟糕透頂。

一些美國讀者近期曾到訪歐洲國家或日本;一些人像我一樣,這些年來曾多次訪問上述地區。那麼,那些國家給你的印像是貧窮落後嗎?當地人是否覺得比15或20年前更落後於美國?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我個人的感覺是,本世紀初美國和歐洲之間曾存在技術差距,因為我們當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的速度更快,但這一差距此後幾乎消失了。

這種感覺如何與經濟增長的巨大差距相調和?很大一部分答案在於人口學。

由於美國生育率更高、移民更多,美國人口——尤其是勞動年齡人口(在國際統計數據中通常被定義為15至64歲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許多發達國家對手。如果是看每名勞動年齡成年人所貢獻的經濟增長,美國仍然領先,但差距(尤其是與日本的差距)要小得多。

如果把人口結構和有關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決定考慮在內,美國的超預期表現雖然是真實存在的,但看起來遠沒有國內生產總值(GDP)本身所顯示的那麼傲人。

首先,GDP的確告訴我們一個經濟體的生產量,這是有用的信息。

其次,如果你認為各國政府都在奉行經濟增長最大化的連貫性戰略,或者實際上令任何東西最大化的戰略,那麼你對政策決策方式的看法不切實際得令人絕望。

我們始終要牢記,GDP至多是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可以提供多少產值。它不告訴我們資金是否使用得當;高GDP未必能轉化為高品質的生活。人可以在富有的同時內心痛苦;國家也一樣。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美國正在以不當的方式利用其經濟增長。最明顯的是,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無疑是壽命。儘管美國在經濟上拔得頭籌,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預期壽命卻出現了驚人的下降。

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在收入分配頂端的少數人收入大幅增加,因此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長遠遠低於整體經濟增長的表現。

根據「分配國民賬戶」研究小組的數據,美國的平均收入增長高於85%左右人口的收入增長。

在其他國家,不平等現象也有所加劇,但還達不到這種程度。因此,美國傲人的經濟表現可能無法轉化為普通美國人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我們會關心富人能買更多、更大的超級遊艇嗎?

讓我再說一次,事實證明,美國經濟比許多人幾十年前所預期的更具活力和韌性,我們保持了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這讓關於我們註定會相對衰落的預言落空了。

但請控制一下熱情:這些數字其實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好,美國上空有一些沒有體現在GDP上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