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9月歸來,24天呈現25場演出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8月9日,第二十五/二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舉辦新聞發佈會,宣佈9月22日至10月15日,在24天時間里策劃推出25場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的音樂演出,以「共未來」為主題,通過「音樂·青春·未來·態度」四個維度進行藝術詮釋。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在發佈會上致辭。

伴隨著演出行業的復甦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恢復,北京國際音樂節策劃推出「共未來」的全新主題,以「音樂·青春·未來·態度」的多維度呈現,以支持青年音樂家和打造古典音樂文化新體驗為切入點,打造全新概念、全新體驗的專業古典音樂節。9月22日,開幕音樂會將以「紀念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創立101週年」為主旨,由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民族樂團聯合委約作曲家鄒野,根據劉天華《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改進操》等器樂原作創作的幻想交響組曲《聆聽劉天華》將迎來世界首演。由青年指揮家楊洋攜手中國愛樂樂團和北京民族樂團、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用時代強音感懷光輝歷史,同台上演當代作曲家陳其鋼的作品與來自老一輩作曲名家蕭友梅、趙元任和劉天華筆下的音樂旋律。

除此之外,北京國際音樂節將上演的西班牙拉夫拉中場劇團的視覺交響《田園星球》是集合裝置、表演、視覺、聽覺充沛體驗的交響音樂會,由新任音樂總監黃屹率廣州交響樂團敬獻。觀眾與演出通過手機APP與音樂互動,將地球頌歌和環保主題與人們生活的距離拉近,引導觀眾深入主題,引發深思。青年鋼琴家張浩天則將現場音樂演奏跨界數字藝術,首次發佈「數字藝術藏品」,開啟音樂節在數字時代新次元的藝術探索。

持續多年策劃推出的「城市系列」從都市潮流聚集地三里屯、城市地標中信大廈到凝結首都歷史脈絡的太廟、景山壽皇殿等歷史文化名片,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通過「城市系列」深度融合北京的都市生活與城市文化。「樂動名園」系列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開啟的特別合作,將高質量的中外室內音樂經典與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呼應,為樂迷們提供僅在北京這座城市才能體驗的京城歷史名園「樂動」系列。此系列將在天壇公園神樂署以三場午間下午茶音樂會的形式推出。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大華城市藝術中心聯合出品的海頓歌劇《月亮的世界》也將迎來中國首演,以小劇場歌劇和演出為切入點,打造融入城市、貼近生活的音樂體驗新模式。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還將向觀眾推出「中劇場歌劇」,來自英國的「聲劇場」打造全新改編版巴托克歌劇《藍鬍子城堡》,將由倫敦小交響樂團領銜在北京喜劇院上演。歌劇作品在中型劇場上演,令觀眾走入作品中的奇異世界,是現在國際歌劇和音樂劇場新浪潮,也是更多年青人對經典劇目解構創作的新起點。作曲家郝維亞的中國首部科幻歌劇《七日》,將以半舞台的形式為一個未來異空間,展望未來人工智能與人類共存的時代,以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係為切入點,用歌劇表演形式引起討論,作出對人類生存意義的終極思考。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始人、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出席發佈會。

北京國際音樂節主席餘隆2002年首推「中國概念」,北京國際音樂節就不斷出現由中國發聲的委約佳作,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上海交響樂團共同委約作曲家劉索拉全新原創的交響舞曲《大鬧天宮》,也將首次亮相音樂節舞台。這部新作集合民間音樂元素、現代音樂的趣味、民族樂器的色彩和爵士樂的靈動、管絃樂的交響性,致敬經典的同時,以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化的音樂語言,創造了當代音樂家對經典作品的全新解讀。

延續「中國概念」的傳統,今年在藝術總監鄒爽的全力推動下,馬勒基金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深度合作,以中外青年音樂家集結的駐節形式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呈現四場音樂會。這四場音樂會將集中在「對話馬勒作品」的主題之下,數位極具潛力的中外青年作曲家齊登台,其中黃若和王穎的作品為中國首演,而莎拉·史葛、王斐南、李楨岩將受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呈現全新理念的佳作,彰顯不同時代音樂家的不同風格與藝術思維。

「中國的古典音樂文化處在走向全新未來的時代節點,從今天邁向未來的關鍵一步就在於中國青年音樂家們在世界舞台上能夠提振音量。北京國際音樂節將擔當中國青年音樂家們走向世界舞台的起點,成為全世界關注中國青年音樂家的聚焦點,成為中國音樂事業走向未來的新起點。」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表示。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在藝術總監鄒爽的策劃下為更多的青年音樂家提供了展示與交流平台,並攜團隊一起打造中國青年音樂力量在音樂節中相聚的盛會,從節目策劃到全方位的服務設計,第二十五/二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也是首次以雙年屆的方式重啟。鄒爽表示「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具創新力的藝術機構,我們要將音樂節帶到更多的年青人身邊,通過青年音樂家集結的熱情、打破傳統的觀演模式、將音樂進一步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為觀眾提供更多融入古典音樂文化的途徑;尤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激發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展開前沿思維想像的音樂創作,為更多的青年才俊提供機會,推出更多屬於未來態度的作品,用青年集結的音樂力量向世界發聲。」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