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戲劇節這十年:在對話與碰撞中成長

    第十屆烏鎮戲劇節開幕大戲《H-100秒到午夜》劇照主辦方供圖    第十屆烏鎮戲劇節開幕大戲《H-100秒到午夜》劇照主辦方供圖

    烏鎮「似水年華紅酒坊」後面的籃球場,陽光和秋葉落了一地。坐在此處,黃磊清晰記得10年前,首屆烏鎮戲劇節開幕那一晚的情形:戲終於順利開演了,而他坐上一條船,徜徉在深夜的古鎮河道上。

    賴聲川說,辦第一屆的時候,沒有人在想有沒有第二屆。「因為它太特別了。沒做出來時,我們不敢說它會是什麼;做出來之後,發現迴響很大,趕快努力做第二屆……第十屆這麼快就來了。」

    2023年深秋,第十屆烏鎮戲劇節啟幕,一切如約而至。11天里,14部海外、14部國內戲劇佳作在烏鎮12個劇場內上演。走在古鎮街道上,許多海報和文創周邊上都印著戲劇節10年的主題合集——「映、化、承、眺、明、容、湧、茂、豐、起」。第一年主題是「映」,戲劇節沿用至今的標誌就是一座橋倒映水中。黃磊說,其實戲劇和劇場也像一面鏡子,人們能看到自己。

    回望烏鎮戲劇節的10年,若這個時間刻度總讓人習慣去尋找命運齒輪轉動的那一刻,那10年之於烏鎮,到底意味著什麼?

    「生命若不有趣,就會悲慘」

    第十屆烏鎮戲劇節開幕當晚,烏鎮戲劇節發起人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與世界戲劇大師羅伯特·威爾森一同敲響開幕大鑼。隨後,羅伯特·威爾森攜德國漢堡塔利亞劇院帶來開幕大戲《H-100秒到午夜》。

    「一切如何開始?」「我們能預測未來嗎?」「黑洞中是什麼?」身患殘疾的天才物理學家提出一個個命運攸關的「大問題」,這些句子由羅伯特·威爾森親自錄音,成為貫穿《H-100秒到午夜》的戲劇性元素。

    這部劇的創作靈感來自羅伯特·威爾森「對霍金的科學發現和伊黛爾·阿德楠的詩歌寫作的興趣」——「他們都在談論時間和空間,但使用的方法不同。」散場後,很多觀眾依然在說著這部戲中反復出現的詩句——「生命若不有趣,就會悲慘。」

    羅伯特·威爾森說:「戲劇節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戲劇作品,而且可以把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人種的人都聚在一起,藝術就是有這樣的力量!」他的話令賴聲川尤為感慨。10年下來,戲劇觀眾數量在增長,看戲變成年青人越來越日常的生活習慣。

    「進到劇場大家都結合在一起了,這種感覺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劇場是一個需要去思考的地方,不是一個去嗨的地方。也許它會慢一點熱起來,但作為一種需要思考的娛樂方式,我覺得到一定時候這個需求會回來。」賴聲川說。

    希臘著名導演西奧度路斯·特佐普洛斯以《等待戈多》深入經典文本的經脈靈魂,攀登「存在」的高峰;亞曆辛度·塞拉導演的《暴風雨》「以戲劇致敬戲劇」,在劇場中盡情施展質樸又神奇的魔法。

    賴聲川坦言,10年前,他參與創辦烏鎮戲劇節的一個心願就是通過戲劇的形式,開個窗讓世界看到中國,讓中國觀眾看到世界上的優秀戲劇。一開始到處求外國團隊來中國演出,10年後,賴聲川很驕傲地說,「倒過來了」,世界上的優秀戲劇團隊主動想要參加。

    賴聲川笑言,烏鎮在戲劇節期間能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每個人可以在沒有汽車的環境里,用步行方式每天從這個劇場到下一個劇場看戲;在街上停下來看嘉年華,喝杯咖啡,吃個晚飯。

    戲劇的能量是讓精神層面永遠年輕

    「哦朱麗葉,我在舞會上第一眼見到你的時候,你啃麵包的樣子格外迷人……」「羅密歐,我第一次見你時,留著長髮的你和其他板寸髮型的男生一點兒也不一樣!」

    在烏鎮的沈家戲院,一段特別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正在上演。戲劇舞台上難得一見的提詞器佈置在舞台各個方位,台上的人一抬頭就能看到。演員不是專業選手,而是台下舉手自告奮勇上來出演的隨機觀眾。兩位「臨時演員」念出的台詞是自行發揮,因為提詞器上寫著:「請描述你們第一次見面的場景」。

    這是戲劇《路文蒂克偶爾到來》的最後一個片段。在這場特別的戲劇里,青年導演肖競選取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祖莉小姐》等7個戲劇史上經典的愛情片段,邀請現場觀眾上台與專業戲劇演員共同表演、即時互動,一起重現並體會戲劇里的浪漫瞬間,以當代情境與視角重新探索戲劇始終書寫的母題——親密關係。

    去年的烏鎮戲劇節,肖競導演的戲劇《桃花扇》以當代手法完成了對經典戲曲的改編與詮釋。「我的第一個出發點是打破台上和台下之間的界限,同時也希望能夠讓觀眾與戲劇有深層次的意識互動。」

    首演完,肖競內心一下就踏實了,觀眾的反饋讓她覺得「這個東西還是挺好的,可以這樣去做」。第二場演出時,肖競發現效果比前一天的還要好,「可能是因為昨天首演結束,觀眾的評論出來了,第二場來的觀眾更積極」。

    戲劇節既是為了給觀眾看一出出好戲,又是在陪伴一群群年輕戲劇人成長起來。

    在今年的戲劇《海鷗-再見》里,虓漢既是戲中欺騙少女愛情的泰利果林,又是指導整場戲劇的導演。他曾經出演過孟京輝工作室的多部戲劇作品,2015年,他以作品《惡棍頌歌》開啟了「導演」的新角色,如今在烏鎮戲劇節創新改編經典。

    10年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托起近10萬名年青人的戲劇夢想,扶持161部青年原創作品登上蚌灣劇場的舞台。

    有一天,黃磊偶然路過劇場外的一片草地,看到參加青年競演的年青人們正抓緊時間在草地上排練,有一幕是幾個人手拉手轉圈蹦跳,這讓黃磊看入迷了。「我忽然想到,我們自己在這個年紀的時候,從來不會認真地看自己,都急著去看世界。等到有一天,我們看到那些年青人在那跳的時候,就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黃磊希望烏鎮戲劇節能帶來一種能量:讓每個人在精神層面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如果作品不好看,就沒有下一屆戲劇節了

    很多採訪者都會問賴聲川,烏鎮戲劇節之於文旅發展的成功經驗。賴聲川很誠懇地說:「很多人都在想怎麼結合劇場和旅遊,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作品。如果作品不好看,就沒有下一屆戲劇節了。」

    不斷有戲劇人嘗試改編、挑戰經典文本,這為戲劇節的生長帶來源頭活水。虓漢的《海鷗-再見》根據契訶夫的戲劇改編,以邊緣人泰利波列夫的視角出發,重構文本中個體生命的情感體驗。

    《海鷗-再見》對新媒體語法下的影像劇場創作模式進行了探索。在現場,一個碩大的魚缸被放置在舞台一側,水、水中的房屋、金魚、樂高小人、紙船……實時影像放大了魚缸中富含象徵意味的場景,也讓劇場最後排的觀眾能看清演員臉上最細膩的表情。

    「傳統的舞台方式能夠表現出大張力的情感,但太過細膩的該如何處理?」虓漢認為,「現在大家更習慣通過手機、平板、影院等屏幕,我是不是可以借用這種視聽語言,讓演員更好地展現更細膩的東西,幫助大家更好理解。比如一個動人的眼神,如何抓住它,我想在這裡面找到一個平衡。」

    李建軍執導的《阿Q正傳》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並融入《狂人日記》的內容。戲劇中,在假想中克敵制勝的阿Q陷入徹底的生存絕境,精神勝利法也救不了他。「活下去」的問題能否讓阿Q找到新的活法,成為貫穿劇目的追問。

    從2021年起,李建軍的創作就主要圍繞經典改編。在前兩年的烏鎮,他將《世界旦夕之間》和《大師與瑪格麗特》先後搬上了戲劇舞台。連續改編西方文本後,李建軍決定選擇中國文本《阿Q正傳》。「魯迅文學具有穿透時間的特性,從《阿Q正傳》誕生到現在,一直在被討論。阿Q的形象也非常具有時代性,很多文學形像已經被人們遺忘,但阿Q依然重要。」

    在李建軍看來,戲劇改編就是要把經典的文本「當下化」。經典文本已經獲得過廣泛的傳播,在思想性與文化屬性上已經變成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戲劇改編則是要激活經典文本。「戲劇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即時性和當下性。文學可以被100年後的讀者再次閱讀,而戲劇是給當下的觀眾看的,要和當下觀眾的情感與所思所想產生對話與碰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見習記者 餘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2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