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鄉村)「最佳旅遊鄉村」江西篁嶺村:在「曬秋」農俗中遇見中國鄉愁

中新社江西婺源11月22日電 題:「最佳旅遊鄉村」江西篁嶺村:在「曬秋」農俗中遇見中國鄉愁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小雪節氣,在江西婺源篁嶺村,山崖上鱗次櫛比的民屋盡享陽光照耀,曬架上色彩鮮明的農作物與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構成了一幅豐收畫卷。而這一「曬秋」場景,也被無數遊客拍照記錄下來。

2023年10月,在烏茲別克史丹撒馬爾罕召開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全體大會上,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篁嶺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佈的「最佳旅遊鄉村」名單。

8月26日,江西婺源縣篁嶺古村獨特的「曬秋」農俗景觀。(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攝

8月26日,江西婺源縣篁嶺古村獨特的「曬秋」農俗景觀。(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攝

有著五百餘年歷史的篁嶺村是一個「掛在山崖上的村莊」,「地無三尺平」的地勢曾經讓這裏的年青人紛紛出走。這個偏遠的「崖上古村」是如何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青睞成為「最佳旅遊鄉村」?中新社記者走進婺源篁嶺村,探尋這裏的中國鄉村故事。

初冬季節的篁嶺,古樹環抱,梯田簇擁,數百棟徽派民居在山坡上錯落排布,村民們穿著傳統的印花服飾在自家門前忙碌不停,家家戶戶的門前、窗上都晾曬著玉米、柿子、辣椒等農作物,紅紅火火的「曬秋」場景也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11月18日,江西婺源篁嶺村的一間民屋前曬滿了應季的農作物。李韻涵 攝11月18日,江西婺源篁嶺村的一間民屋前曬滿了應季的農作物。李韻涵 攝

「‘曬秋’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種農俗,農作物曬乾水分更利於儲藏,這也是秋收冬藏中的重要一環。」在土生土長的篁嶺村村民曹加祥看來,當「曬秋」農俗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是對當地村民勞動的肯定,也引起遊客關於「鄉愁」的共鳴。

在曹加祥的記憶中,曾經的篁嶺因為地處偏遠,當地村民工作、上學都成問題,不少村民選擇外出打工,村內的古屋也瀕臨倒塌。他表示:「現在不僅農俗保留了下來,外出的年青人也回來了,家家戶戶的房屋都翻新了,幾乎所有村民都參與到篁嶺的旅遊產業,吃起了旅遊飯。」

曹文娟便是返回篁嶺村創業的村民之一,已經在外務工十餘年的她於2013年回到家鄉,2015年在篁嶺村的「天街」上開了一家小店售賣非遺產品「甲路紙傘」。

11月18日,曹文娟正在江西婺源篁嶺天街的店內繪傘。李韻涵 攝11月18日,曹文娟正在江西婺源篁嶺天街的店內繪傘。李韻涵 攝

「今年的年收入預計有30餘萬元(人民幣,下同),以前在外面打工就是拿保底薪金,也沒什麼盼頭,現在不僅想著怎麼讓更多人認識‘甲路紙傘’這項非遺,也更盼著篁嶺村的旅遊產業越來越好。」曹文娟表示,自己閑時也會在店裡畫傘,將篁嶺的曬秋文化畫在傘上,讓遊客帶回家。

據瞭解,篁嶺村年遊客量最高達142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由發展旅遊前的3500元提升目前56000元,這裏還被世界旅遊聯盟列為旅遊減貧案例。

民俗文化的走熱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手藝人紮根篁嶺。歙硯、甲路紙傘、婺源綠茶……如今,篁嶺天街上遍佈著非遺小店,遇上重大節慶,儺舞、板龍燈等非遺項目也將共同扮靚鄉村文化。

「這種樸實的農俗文化在城市里很難見到,晾曬的農作物也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來自上海的遊客魏春陽表示,自己在篁嶺真切體會到了「鄉愁」,各項非遺、農家小吃還有農產品更讓自己目不暇接。

前不久,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錦鍾在烏茲別克史丹領回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頒發的「最佳旅遊鄉村」獎牌。在他看來,「篁嶺曬秋」更包含了豐富的中國農耕文化、徽州文化、鄉愁情感甚至中國符號文化,篁嶺還有著深厚的徽文化底蘊與良好的自然環境,以及多種多樣的旅遊體驗項目。

曹錦鍾表示,除全年常態的民俗體驗外,篁嶺在一年四季又有不同主題的旅遊產品,春天可賞萬畝梯田花海,夏天推出了滑道漂流、綠野仙蹤、花溪水街等避暑產品,秋季除「曬秋人家賞紅楓」的經典風光外,還有「網紅柿子村」「梯田皇菊」「楓葉小道」等景觀,冬季可體驗中國民俗年味等。(完)

【編輯:葉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