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從2023高燃時刻感知中國航天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從2023高燃時刻感知中國航天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2023年已行至尾聲,中國航天仍保持高密度發射。 回望這一年,從開啟新篇的中國空間站,到再創紀錄的長征系列火箭,從進展顯著的商業航天,到重點領域的國際合作,人們可從一系列高燃時刻感知愈加自信開放的中國航天。

資料圖: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拍攝空間站組合體全景圖像。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

中國空間站開啟應用與發展新篇

2023年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開局之年,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空間應用有序展開、成果頻現。作為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六號任務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從建設嚮應用、從投入向產出轉變的重要一步。

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應用已成為中國空間站的關鍵詞,隨著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航天員們可以開展更大規模的科學實驗,相信未來實驗的體量、深度、廣度都將產生質的提升。

隨著神舟十七號飛船發射升空,載人航天工程發射任務實現30戰30捷,累計將20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四次出艙,成為中國出艙次數最多的乘組,景海鵬四上太空,創下中國人飛天次數最高紀錄,中國空間站首迎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湯洪波成為重返中國空間站第一人,中國航天員們在太空不斷突破自我,創造新紀錄。

從天上到地面,從國內到海外,一年來,中國航天員們通過天地連線、親臨現場,活躍在航天科普一線。首次在夢天實驗艙「太空授課」,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訪問港澳……航天員們和青少年分享自己的太空生活故事,播撒「航天夢」的種子。

長征火箭屢創紀錄 商業航天進展顯著

作為中國航天發射的主力軍,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今年突破500次。其中,長征二號丁火箭以「一箭41星」,刷新中國一箭多星紀錄,長征四號系列火箭躋身中國火箭「百發球會」。楊宇光表示,長征系列火箭完成第5個100發僅耗時2年,隨著近幾年航天發射活動越來越密集,長征系列火箭百次發射所用時間逐漸縮短。

除了發射次數,入軌質量亦是衡量航天發射品質的重要指標。楊宇光稱,在第5個百次發射中,載荷入軌總質量和新一代運載火箭佔比都進一步提升,這說明中國火箭一直在升級換代。

長征系列火箭穩定發揮,保持100%成功率的同時,商業航天「異軍突起」,表現令人驚喜。穀神星一號火箭開啟高密度發射交付,雙曲線二號驗證火箭首次實現複用飛行,國內首枚民營液氧煤油火箭天龍二號首飛成功,世界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實現商業化交付,這些進展為航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楊宇光指出,中國商業航天這些年得到蓬勃發展,火箭發射次數明顯增加,火箭型號更加豐富,越來越成為國家航天活動的重要補充力量。

重點領域國際合作成果豐碩

這一年,中國在空間站、月球探測等重要領域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當前,月球探測已成為國際空間科學研究的熱點,中國亦在著力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

國家航天局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關於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同時,中國還向世界發起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組織倡議,共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設施,共享科研成果。今年下半年,委內瑞拉、南非、白俄羅斯、巴基史丹、阿塞拜疆、埃及等多個國家加入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

楊宇光表示,航天多領域國際合作得以穩步向前推進,一方面在於這些年中國航天快速發展,越來越受國際廣泛關注與認可,另一方面,中國向來注重航天國際合作,重視航天發展成果共享,國際合作也是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中國航天來說,2023年收穫滿滿,即將到來的2024年又是令人期待的一年。中國空間站將在太空迎來兩艘貨運飛船、兩個航天員乘組,嫦娥六號任務將在2024年前後進行國際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一系列重大發射將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完)

【編輯:於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