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桶藍藻」到「滿桶清水」,一線監測員眼中的27年「太湖之變」

冬日清晨的太湖,清冷、寂靜。管社山莊2號碼頭上,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無錫分局水質高高長鄭建中像往常一樣,清點好設備,和同事一起乘船出發,去為太湖做「體檢」。

鄭建中今年51歲,自1996年參加工作起,就一直從事太湖無錫水域的「體檢」工作,工作內容包括太湖梅梁湖及貢湖水域的藍藻湖泛巡查監測、調水引流護水控藻水質水量監測、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評價以及入湖河道汙染物通量研究。其中,藍藻湖泛巡查監測路線涉及錫東水廠、南泉水源廠、月亮灣、拖山、小灣里、閭江口等9個監測站點,線路全長113公里,水域面積達272平方公里。

從「半桶藍藻」到「滿桶清水」

迎著晨間的薄霧,監測船發動、前行,捲起的碧波中,翻滾著白色的浪花,不知何時,吸引來一群紅嘴鷗,隨船盤旋良久才陸續散去。

眼前的美景,讓鄭建中不禁想起2007年的太湖:放眼望去,湖面綠油油一片,船行湖上,掀起的浪花都裹著藍藻,遠遠看過去像是行在草地上,有些監測水域藍藻腐爛,空中瀰漫著腥臭味。「現在的太湖,水好、景美,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冬天能看到紅嘴鷗,夏天還能看到魚躍湖面的景象。」

船行20分鐘後,到達第一個監測點——小灣里,鄭建中和同事順手打上滿滿一桶水,清澈見底。「太湖水環境最惡劣的時候,這一桶水,有半桶是藍綠色的藍藻。」

在這裏,他們使用儀器現場監測水體色味、水溫、風速和風向、溶解氧、pH值、藻密度等指標,再抽取水樣送到實驗室做藻密度等方面的檢測。這一套工作流程,鄭建中和同事每次巡查都要重覆至少9遍,巡查記錄數據會形成分析報告,這相當於太湖的「體檢報告」。這些報告不僅為水利部門調水引流提供數據參考,也為異常指標「診治」以及相關問題的預防提供參考,讓隱患問題能夠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太湖水質綜合評價從劣於V類到IV類,部分時段達到Ⅲ類;富營養化指數從「中度」到「輕度」……工作27年來,鄭建中和同事為太湖製作的「體檢報告」,記錄著太湖從「生病」到「康復」的過程,他們也親眼見證了「治太」舉措從水裡向岸邊、支流支浜的不斷延伸。如今,這些「治太」印記在他們日常監測巡查的路線中隨處可見——

途經梅梁湖泵站,機組開足馬力實施調水引流,以拉動梅梁湖、貢湖水體流動,助力「引江濟太」工程,原本不流動的太湖「動」起來了;在拖山島,不再需要「船隻+人工」撒網捕撈藍藻,每天可實現壓控藻水25萬方左右的梅梁湖藍藻離岸防控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在月亮灣,環保清淤船正根據前期監測實施精準清淤,這種新型作業方式不僅告別了最初粗放式清淤模式,還可以把清除的淤泥通過管道輸送到岸邊的固淤中心;湖岸沿線昔日的小化工廠、魚市場變成了生態走廊、濕地公園……

太湖之變背後的8大治理舉措

太湖之變背後,是太湖治理工作的不斷探索、治太項目的深入推進。無錫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介紹,近年來,無錫堅持「鐵腕治汙、科學治太」總體方針,紮實推進「藍藻打撈、生態清淤、調水引流、入湖河道治理、生態修復、湖岸整治、控源截汙、節水減排」8大治理舉措。

在治理藍藻方面,無錫創造出「科學化監測、專業化隊伍、機械化打撈、工廠化處理、無害化處置、信息化管理」的「無錫模式」,形成了「防、擋、撈、治」的藍藻治理新格局。目前,無錫太湖水域沿岸已建成藻水分離站13座,設立打撈平台83座,組建專業打撈隊伍76支,落實常態打撈人員、應急打撈人員共1500多人,配備各類藍藻打撈、離控船共計200多艘,建成加壓控藻深井12座,離岸擋藻圍隔約115公里。投資4.5億元建立的壓濾干化廠,日處理藻泥1000噸,解決了藍藻無害化處置的瓶頸問題。

生態清淤,可有效控制和減輕太湖內源汙染,改善太湖水質並減少藍藻湖泛發生的隱患。16年來,無錫市累計完成太湖生態清淤面積約3320萬方,相當於從太湖水體中清除了5.5萬噸總氮、1.6萬噸總磷和103.8萬噸有機質。2022年起,太湖二輪二期生態清淤全面展開,計劃到2030年共完成3456萬方。

流水不腐。要讓太湖保持「健康」,得讓它動起來。調水引流,可以在給太湖補充優質水源、增強湖體環境容量、提高水體流動性的同時,保持太湖合理的生態水位,保障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2003年至2023年累計調引長江水入太湖160.6億方;利用大渲河、梅梁湖等沿湖泵站樞紐實施全年不間斷調水出湖,年均約7.4億立方米。

堅持以國省考斷面、重點水功能區、環境綜合整治河道、黑臭水體、入湖河道綜合整治為重點,對全市5635條河道、35個湖泊、19座水庫實現河(湖)長全覆蓋,全面落實「一河一策」「一斷面一策」「一水功能區一策」。目前全市13條主要入湖河流已全面達到或優於III類水。

控源截汙減排。「十三五」期間無錫累計「關停並轉遷」化工企業、取締「散亂汙」企業(作坊)11196家;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太湖一級保護區內村莊生活污水全部接管。

16年來,無錫治太總投入1200多億元,累計實施太湖治理重點工程近6000個,走馬塘、新溝河、新孟河、環太湖大堤等治太骨幹水利工程相繼建設投運,構建了暢引暢排、調度精準的治太骨幹水網格局,太湖平均換水週期從300天縮短至150天左右……

久久為功擦亮璀璨「太湖明珠」

經過持續系統治理,太湖水質總體上顯著改善,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明顯減輕。2023年,太湖連續十六年實現安全度夏,太湖水質已達到國家總體方案、省治太規劃2025年目標。2023年安全度夏期間,太湖無錫水域16年來首次未出現異常水體,全市累計打撈藍藻54萬噸,同比減少74%,水質、藻情均為2007年以來最好。

「成績」再度刷新,太湖治理仍沒有絲毫鬆懈。眼下是冬季枯水期,離2024年安全度夏期還早,但「夏病冬治」各項工作已無縫銜接,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在太湖沿岸,蘆葦蕩收割和地基清理工作正在實施;在梅梁湖,梅梁湖藍藻離岸防控二期工程正加緊建設,預計今年5月底前建成運行;在貢湖灣,生態清淤船正按計劃實施清淤作業……

新年已至。鄭建中和同事又開始為「引江濟太」望虞河調水沿線的水文水質監測做準備,「我們會繼續堅守一線,一絲不苟地做好太湖‘體檢’工作,為‘太湖明珠’更加璀璨貢獻力量。」(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