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丨文明中國:80年,再遇敦煌

  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

  絲路重鎮敦煌

  多元文明在此交彙

莫高窟雪景(無人機照片,2023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莫高窟雪景(無人機照片,2023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開鑿於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

  歷經十個朝代1000多年不間斷營建

  這裏不僅保存有4.5萬餘平方米壁畫

  藏經洞中還出土了6萬多件文物

  1987年

  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56年拍攝的敦煌莫高窟外景一角。新華社記者 劉慶瑞 攝

  1956年拍攝的敦煌莫高窟外景一角。新華社記者 劉慶瑞 攝

2023年4月25日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窟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2023年4月25日拍攝的敦煌莫高窟窟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新華社發(敦煌研究院供圖)  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新華社發(敦煌研究院供圖)

  1944年1月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

  結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

  無人管理、任憑損毀、屢遭破壞偷盜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支持

  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1950年將其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

  如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保護科研機構

敦煌研究院

  在壁畫保護、土遺址保護

  文物數字化研究、開放利用等方面

  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領先優勢

  文物守護、搶救加固

  科學保護、預防保護

  ……

  多年來

  幾代「文脈守護者」

  堅守大漠、薪火相傳

  悉心嗬護著敦煌這塊文化瑰寶  

1956年,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正在進行文物研究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慶瑞 攝

1959年,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左)指導工作人員進行彩繪圖案臨摹。 新華社記者 郝常耕 攝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攝製工作者對壁畫、塑像進行全面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生貴 攝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攝製工作者對壁畫、塑像進行全面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生貴 攝
 1987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左三)向年輕大學生介紹敦煌石窟壁畫藝術。 新華社記者 張生貴 攝 1987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左三)向年輕大學生介紹敦煌石窟壁畫藝術。 新華社記者 張生貴 攝
1989年,時任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其瓊正在精心描繪複原在原壁上的被盜壁畫。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1989年,時任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其瓊正在精心描繪複原在原壁上的被盜壁畫。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 攝

1996年,研究人員使用紅外光譜技術分析莫高窟壁畫顏料的白、紅、藍等五種顏料的組成成份及變色顏料的成份。新華社記者 彭張青 攝

2004年,敦煌莫高窟考古專家對北區出土的木活字進行鑒定研究。 新華社記者梁強攝2004年,敦煌莫高窟考古專家對北區出土的木活字進行鑒定研究。 新華社記者梁強攝
    2011年8月16日,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莫高窟。 新華社發(孫誌軍 攝)  2011年8月16日,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莫高窟。 新華社發(孫誌軍 攝
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的韓雪在查閱「數字敦煌」資源庫。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2023年4月25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的韓雪在查閱「數字敦煌」資源庫。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無數人致力於敦煌文化的推廣

  擇一事,終一生

  讓海內外共享敦煌之美

1982年,甘肅省藝術學校新開設一門敦煌舞基本訓練課,重現敦煌壁畫舞姿。 新華社記者敏鍾傑攝1982年,甘肅省藝術學校新開設一門敦煌舞基本訓練課,重現敦煌壁畫舞姿。 新華社記者敏鍾傑攝

1996年8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敦煌藝術展開幕禮上,來自澳州的陶步思(左)和英國的蘇雪濤對壁畫臨本發生了興趣。 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2005年1月19日,原創舞劇《大夢敦煌》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這部經典舞劇講述了青年畫師莫高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並歷經種種坎坷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張傳奇 攝

2008年11月18日,參觀者在法國巴黎的中國文化中心觀看立體複製的敦煌榆林窟第25號石窟。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2008年11月18日,參觀者在法國巴黎的中國文化中心觀看立體複製的敦煌榆林窟第25號石窟。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2014年7月4日,在蘭州火車站,蘭州火車站客運員在表演敦煌「飛天」舞蹈。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2014年7月4日,在蘭州火車站,蘭州火車站客運員在表演敦煌「飛天」舞蹈。新華社記者 張錳 攝
2023年6月3日,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樂動敦煌劇場,大型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的演員在演出。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2023年6月3日,在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樂動敦煌劇場,大型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的演員在演出。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科技創新

  讓越來越多的觀眾

  「跨越」時空

  遇見敦煌、認識敦煌、愛上敦煌

2017年4月15日,遊客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欣賞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2017年4月15日,遊客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欣賞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2022年7月10日,觀眾在北京「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數字敦煌展」上參觀用數字技術複製的等比例敦煌第285窟。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23年9月,敦煌研究院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上線。

2023年11月28日,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觀眾通過數字技術與敦煌文物互動。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2023年11月28日,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觀眾通過數字技術與敦煌文物互動。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80年

  再遇敦煌

  飽蘸歷史之墨

  書寫新的歷史

  古老的敦煌

  正綻放青春的芳華

  策劃:王建華、李尕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本期主持:張铖

  記者:陳斌

  編輯:章磊、劉金海、張铖、程婷婷

  老照片工作室

  新華社攝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