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四次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湖北之腎」洪湖水生態狀況持續下滑

「洪湖生態不平衡了」,「原來有荷花荷葉,還有各種水草,那時候水質很好,現在成了渾水」。

去年以來,在社交網絡上,有許多關於洪湖水質惡化、生態破壞問題的討論。在長江流域水質整體持續向好的背景下,洪湖作為湖北省第一大湖泊,水環境水生態狀況持續下滑。

5月17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通報典型案例時指出,荊州市和有關部門對洪湖生態保護治理有畏難情緒,決心不夠,不碰硬、慢作為,流域規劃統籌不力,推動落實洪湖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主要措施不到位。洪湖水環境質量下降和生態退化問題突出。

湖北是「千湖之省」,洪湖被譽為「湖北之腎」。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髮現,自2017年4月以來,八年間中央環保督察組4次向湖北指出洪湖水問題,但洪湖水質惡化的趨勢並未遏製。2012年以來,洪湖水質持續惡化,2021年至今一直為Ⅴ類。

同時,洪湖的水生態狀況也持續下滑:水生植被覆蓋度僅佔全湖面積12%,不到有記錄以來歷史較好水平的五分之一,沉水植物幾乎消亡,野生紅蓮面積大幅度減少,底棲動物多樣性降低,物種數僅為有記錄以來歷史較好水平的四分之一。

城鎮污水直排

上世紀50年代以前,洪湖與長江江湖相互貫通,是名副其實的「長江水袋子」。隨著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洪湖與長江江湖連通的自然關係被阻斷,洪湖成為一個半封閉狀態的淺水湖泊。

洪湖及周邊主要河渠區位簡略圖 製圖:澎湃新聞 王煜洪湖及周邊主要河渠區位簡略圖 製圖:澎湃新聞 王煜

洪湖流域水系複雜,但洪湖水源主要來自四湖總干渠、西干渠、東干渠、田關河、螺山干渠和排澇河。這些河渠沿途接納兩岸洪澇漬水,經洪湖調蓄排入東荊河或長江。

5月14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監利市城區,林長河穿城而過,在濕地公園中心處分流形成新舊兩條並行的林長河。

新林長河2023年經過一番治理,水質較清,而南邊的舊林長河則與新林長河形成鮮明對比,住在河南岸的居民說,舊林長河經常會聞到臭味,「溫度高的時候很臭很臭」。

「我們這裏是兩條林長河,一條清的,一條臭的。」居住在河邊的居民指著河水說,「前段時間還是臭的,就這兩天上遊開閘放水‘洗河’,水質才變好一點,暫時聞不到臭味。」

幾位年長的市民紛紛抱怨,「只是做做表面功夫」,「污水還有在排」,「河底的泥都沒有清乾淨放放水有什麼用」。

 5月14日,湖北監利市城區,多位居住在周邊的市民向記者反映,督察進駐前,舊林長河長期發臭,督察進駐前後上遊開閘放水「洗河」,河流水質「臨時」改善。本文圖片除單獨署名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 5月14日,湖北監利市城區,多位居住在周邊的市民向記者反映,督察進駐前,舊林長河長期發臭,督察進駐前後上遊開閘放水「洗河」,河流水質「臨時」改善。本文圖片除單獨署名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
 5月14日,湖北監利市,在林長河濕地公園中心親水廊道附近,林長河在此分流形成新舊兩條河,附近市民稱,新林長河經過整治後平日水質較好,舊林長河水質一直很差,形成鮮明對比,「一條淨的,一條臭的」。 5月14日,湖北監利市,在林長河濕地公園中心親水廊道附近,林長河在此分流形成新舊兩條河,附近市民稱,新林長河經過整治後平日水質較好,舊林長河水質一直很差,形成鮮明對比,「一條淨的,一條臭的」。

洪湖所在的四湖地區系長江和東荊河之間的河間窪地,這一區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區域內河渠縱橫、水網密佈,但最終都會通過四湖總干渠、螺山干渠的閘口彙入洪湖或通過洪湖調蓄後排入長江。林長河的污水也是如此。

5月17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通報典型案例時指出,荊州市城鎮生活污水直排問題突出。監利市江城路截汙閘東南雨排泵站大量直排雨污水,化學需氧量超標 1.4倍,在林長河形成超過1公里漂浮汙泥的汙染帶。

通報指出,洪湖是荊州市主城區、監利市、江陵縣等城鎮排水的主要受納水體。2018年12月湖北省印發《洪湖湖泊保護規劃》,要求到2025年完成現有建成區的合流製排水系統雨汙分流改造。荊州市管網排查任務目前僅完成城區65%,錯混接問題依然嚴重,管網建設改造遲緩,部分區域污水直排問題突出,對洪湖水質造成影響。

2024年4月19日,督察組暗查發現,雷家壋大量雨汙混合水直排河道。 督察組供圖2024年4月19日,督察組暗查發現,雷家壋大量雨汙混合水直排河道。 督察組供圖

督察還發現,荊州市主城區雨天大量雨汙混合水通過雷家壋、草市等6個雨水泵站直排河道。監測數據顯示,雷家壋雨水泵站外排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濃度為1510、17.8毫克/升,超過《城鎮污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的 29.2倍、2.6倍,草市雨水泵站外排水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濃度分別為110、21.8毫克/升,超標1.2倍、3.4倍。江陵縣2014年陸續開發建設的萬佳時代小區,建築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直排污水形成黑臭水體,最終都通過溝渠流入洪湖。

農業畜禽水產養殖對洪湖汙染貢獻大

5月14日,荊州監利市網市鎮,一台挖掘機正在挖掘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旁排灌渠內的底泥。此前,督察人員在抽查時發現養殖場存在糞汙外排現象。5月14日,荊州監利市網市鎮,一台挖掘機正在挖掘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旁排灌渠內的底泥。此前,督察人員在抽查時發現養殖場存在糞汙外排現象。
5月14日,荊州監利市網市鎮,畜禽養殖場旁排灌渠內挖出的底泥散發著惡臭。5月14日,荊州監利市網市鎮,畜禽養殖場旁排灌渠內挖出的底泥散發著惡臭。

在荊州監利市網市鎮,規模以上的畜禽養殖場有13家。5月14日,記者來到網市鎮圓夢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由於此前督察組抽查時發現這家養殖場存在將生豬養殖糞汙抽排至場外溝渠,13日開始,一台挖掘機開始正在場外溝渠清挖淤泥,作業現場散發出惡臭。

監測結果顯示,這條溝渠內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分別高達130、12.9、2.7毫克/升,溝渠的水通過水閘排入隆興河,隆興河也是洪湖流域河網的組成部分。

水產養殖尾水也是入湖汙染的重要來源,據荊州廣播電視台2023年10月報導,2022年荊州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87萬畝,淡水產品總產量122.2萬噸,面積和產量連續29年居全國地市第一。

洪湖內鬥湖漁場洪湖內鬥湖漁場

督察組發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產養殖尾水,通過溝渠排入四湖總干渠,最終彙入洪湖,汙染貢獻大。2019年以來,國家和湖北省均要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大力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推動實現尾水達標排放。洪湖流域荊州市目前完成養殖池塘改造治理面積僅佔總面積的13.2%,尚未安排後續治理任務。抽查發現,部分已建成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項目運行也不正常。監利市毛市鎮光榮村項目治理設施長期停運,養殖廢水直排;新溝鎮振華漁業項目生物接觸池、生物刷大面積破損,不正常運行。

此外,2019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方案要求,荊州市 2021年1月底前完成19.99萬畝退垸還湖任務。荊州市以開展生態種養等理由保留了4.5萬畝,抽查發現,勝利大垸、濱湖漁場、鬥湖漁場圍垸內有多處名義為「人放天養」模式的生態種養,實際上仍然是傳統的投肥養殖模式。

「雙源疊加」惡性循環

2018年12月湖北印發的《湖北省洪湖湖泊保護規劃》要求,在茶壇東南、西南角以及下新河入湖口等重要河口和植被稀疏區域設置濕地植物恢復點,在茶壇和金壇之間區域栽植327.8公頃耐干擾性強的沉水植被,在清水堡示範區恢復浮葉植物群落面積405.4公頃,督察發現上述項目均未實施。藍田河口示範區恢復浮葉植物群落面積615.4公頃生態恢復項目,也未開展初步設計。

2022年9月,湖北省有關部門印發《湖北省洪湖「一湖一策」實施方案(2021—2025)》要求,應於2022年底完成的洪城河、張大口河、挖溝子河清淤工程,均未實施。2021年1月,省有關部門印發《湖北省五大湖泊防洪排澇與生態調度意見》要求,通過水量水位調節,促進湖區植被恢復和實施生態補水。督察發現,習家口閘、荊襄河閘和高場南閘部分時段入湖生態流量不足,達不到補水要求,生態補水措施難以滿足水質改善要求。

洪湖部分區域水質已富營養化洪湖部分區域水質已富營養化

歷史上,洪湖水質清澈見底,並且是一座巨大的種質資源庫,近年來,受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的長期累加影響,洪湖外源入湖汙染物不斷增加,同時,湖內受圍墾、圍垸養殖、拖螺等不合理資源開發利用河人為活動的不斷干擾,導致水體自淨能力不斷下降。

水體透明度降低、水生植被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督察指出,洪湖水生植被覆蓋度降低,沉水植物幾乎消亡,野生紅蓮面積大幅度減少,底棲動物多樣性降低,物種數僅為有記錄以來歷史較好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生植被退化造成洪湖底泥失去植被保護,容易受風浪擾動,沉積物再懸浮增強,內源釋放增加,從而形成了水質惡化與水生植被退化的「惡性循環」,形成「雙源疊加現象」。

如今,洪湖渾濁發黃的湖水依然浪疊層湧,「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象仍在,但昔日接天蓮葉、映日荷花的風光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