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究竟是Loong還是Dragon?「老廣」們這樣看

甲辰龍年到了,火上熱搜的卻不只有「年味」,還有關於「龍」各種翻譯的討論。不少市民遊客都注意到,國內越來越多地方將「龍年」翻譯為「Loong Year」

有人認為,雖然「龍」與「Dragon」在東西方都是一種文化圖騰,西方的「Dragon」是邪惡、暴力和貪婪的野獸,東方的「龍」卻是帶來好運的祥瑞。為了避免各種惡意黑化與無意誤解,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傾向認為將「中國龍」的翻譯「Chinese Dragon」直譯為「Loong」更加合適。

龍圖騰體現「合和」文化內涵 

今年,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在報導「新春龍舞挑戰賽」活動時,把「龍年」譯為「Loong Year」,把「龍舞」譯為「Loong Dance」

據專家考證,「Loong」的最早出現甚至可以追溯到1809年,英國傳教士馬施文在翻譯《論語》時,對翻譯中用到的基本漢字進行了注音,其中對「龍」的注音便是「Loong」

目前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這證明五六千年前,中華民族祖先已經用龍的圖騰,表達對大自然庇佑的渴望。

紅山玉龍。紅山玉龍。

作為今年央視龍年春晚吉祥物的龍辰辰,造型里也結合了5件國寶級文物的元素。其中,龍辰辰鼻子靈感來源於出土於河南洛陽偃師區二裡頭遺址的綠鬆石龍形器。龍形器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綠鬆石細片拚合而成,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為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所罕見。

綠鬆石龍形器。綠鬆石龍形器。

被譽為中國考古博物館「最咖喱仔獸」的西周銅犧尊,也銘刻著古人對龍的美好寓意。銅犧尊身上穿著三層華美的「服飾」,第一層是作為底紋的雲雷紋,第二層是半浮雕的饕餮紋、夔龍紋、虎紋,第三層是立體雕塑的卷尾龍、鳳鳥與卷尾虎,有「龍騰虎躍,鳳鳴岐山」的寓意。各個部位都由分鑄法製成,體現當時最尖端的工藝。

西周銅犧尊。西周銅犧尊。

「老廣」們眼中的「龍」到底長什麼樣?南越王博物院的出土文物「有話要說」!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龍和鳳常作為陰陽和諧的標誌出現在許多器物上,龍是古人在飛禽猛獸基礎上加以想像而成的神獸,往往代表著陽剛之力,儘管秦漢時期尚未形成以龍為尊的文化特點,但是龍紋常見於禮天的玉璧上。南越國文帝行璽以龍為鈕,可見南越文化中,龍具有尊崇的地位。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珮,也是南越王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藏品圖案更被設計為南越王博物院的館徽。玉珮外圈透雕一隻鳳鳥,內圈透雕一條遊龍,遊龍器宇軒昂、矯健有力,鳳鳥回眸凝望遊龍,龍鳳呈祥,妙韻天成。

「同心圓」造型傳遞「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內涵,彰顯「禮儀之邦」風範,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獎牌設計元素。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珮。透雕龍鳳紋重環玉珮。

廣東舞龍寄託家業興旺的期盼 

在以農業為重的中國古代社會,演變出豐富多彩的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

說到甲辰年春節的主角,「老廣」們千百年來傳承的龍舞更是不下20種,嶺南三大民系都有各具特色的龍舞。

外披龍被、魚鱗狀花紋、金魚尾的「廣府大金龍」更是灣區新春常見的「神獸」,金龍以巨大著稱,龍身可多達數十節,卻能遊龍、盤圈、穿騰、走「8」字,令人大飽眼福。

廣東各地還有各具特色的「舞火龍」,埔寨火龍、韶關香火龍、祖林煙花火龍……都是各地鬧春的拿手好戲,舞出一整年的紅紅火火。

每年春節期間,河源上莞鎮新輪村還有「追龍」儀式,寄託著廣東的龍文化家族團結、家庭和諧、家業興旺的期望。

「追龍」活動(來源:東源縣文化館)「追龍」活動(來源:東源縣文化館)

湛江,「以人為龍」的人龍舞更是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人龍舞不需要借助器物表演,單靠人與人的身體相接而成,少則兩人、多則百人,共同完成翻江倒海的高難度動作。人龍舞講究高度配合的群體意識,包含中華民族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正是「龍的傳人」團結合力、奮發開拓精神面貌的最好體現。

湛江人龍舞。湛江人龍舞。

自古龍獅不分家,嶺南新春的「台柱子」醒獅,與龍原來也有「血緣關係」。國家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介紹,在古代神話,南獅的原型「狻猊」就是「龍生九子」之一。醒獅更代表著一種生龍活虎、充滿活力的精神,而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醒獅鬧新春。南方+記者 鍾誌輝 攝醒獅鬧新春。南方+記者 鍾誌輝 攝

灣區龍舟結緣鄉誼佳話 

廣東龍文化的壓軸好戲,自然還少不了端午登場的賽龍舟。

放眼嶺南,東莞沙田是全國首個「龍舟文化之鄉」,佛山疊滘以龍舟彎道漂移聞名,珠海三灶有「海上龍舟」賽,陽江江城有「逆水行舟」賽……

龍舟文化背後也有豐富的民俗含義。每逢端午佳節,珠三角鄉鎮之間以龍舟賽互訪,洗龍舟水、趁龍舟景、吃龍船飯、唱龍舟歌……結成無數鄉誼佳話。

早在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佛山鹽步老龍與廣州泮塘龍船在珠江競渡「結契」,此後每年端午都會以龍舟互訪交流,兩地的深情厚誼一直延續至今。

龍舟賽。南方+記者 梁文祥 攝龍舟賽。南方+記者 梁文祥 攝

「中國龍」價值日益受世界認同 

如今,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廣東「龍」也結下越來越多的友誼。

隨著中國年俗頻頻高光亮相,象徵吉祥的龍文化,正受到越來越多海外民眾的認同與歡迎。在他們眼中,龍,尤其是中國龍,早已不是西方傳統語境下的含義。

去年春節,嶺南龍獅文化亮相倫敦華埠新春慶典,吸引了超過70萬民眾圍觀喝彩。火熱蒸騰的舞龍舞獅,用響亮的中國節拍,向世界人民展現文化自信。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乘著「中國年」升級「世界年」的東風,不少嶺南非遺也在國際舞台「出圈」。這個龍年的大年初一,來自廣東揭陽普寧南山英歌隊亮相英國百年地標伯靈頓拱廊,將「中華戰舞」英歌跳出了國門,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之橋。不少圍觀的倫敦市民稱讚道:「感謝來自中國的英歌,讓全世界都享受到春節的盛宴。」

00:18

普寧南山英歌隊2月10日在伯靈頓拱廊處表演

今年舞上央視春晚的舞劇《詠春》,也正開啟世界巡演。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被以柔克剛、以武輔仁的詠春精神折服。

許多西方人眼中,李小龍征服他們的不僅僅是功夫,更是他「Be Water my friend」的武術思想——如水般柔軟,隨屈就伸,卻不向困難屈服的精神。

「春節是密切人際關係,共享和睦、共創和諧的‘文化空間’,與聯合國使命與願景不謀而合。」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的期待,甲辰龍年可以成為為祥瑞「中國龍」正名的契機,「人們可以通過處處可見的視覺形象,直觀呈現可敬、可愛的中國龍」。

【撰文】南方+記者 楊逸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