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4萬京津戶籍老人到河北社區養老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養老機構收住京津戶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來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該數據來自《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系列報告》,該報告由北京市統計局發佈,從2月18日起連續8天推出。首日發佈的報告公佈了京津冀三地十年間就業、居民收入、公共服務等多領域的變化。

三地十年間新增城鎮就業近1600萬人

就業方面,10年來,京津冀地區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95.6萬人,三地分別新增316.2萬人、441.1萬人和838.3萬人。

從就業結構來看,2022年京津冀常住就業人員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有2934萬人,佔55%,較2013年提高12.8個百分點。

10年間京津冀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圖片來源:北京市統計局10年間京津冀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圖片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北京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就業人數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合計佔比為36%,較2013年提高8.7個百分點。

天津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中,就業人數增速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增速均高於70%,佔全市比重提升8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和採礦業就業人數較2013年分別下降50%和30%。

河北農、林、牧、漁業和採礦業從業人數也大幅減少,分別下降63.5%和47.3%。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數增長較快。

從收入來看,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名義增速分別為7.2%、6.9%和8%。

三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均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3年,京津冀三地城鄉居民收入比值較2013年分別縮小0.23、0.09和0.31。

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

十年來,三地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共建共享。截至2023年10月,京津冀三地先後推出四批179項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234個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200餘項「京津冀+雄安」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移動辦」,極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辦理日常事項。

教育方面,十年來,京津2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開展辦學合作,三地建立多個跨區域職教聯盟和高校聯盟。

醫療方面,三地推動社保「一卡通」建設,區域內的三級和二級定點醫療機構被納入互認範圍,醫療機構實現跨省異地就醫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

經過十年發展,京津冀三地「跨城養老」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養老機構收住京津戶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區養老的京津戶籍老人接近4萬人,京津戶籍老人來河北旅居養老達59萬人次。

京津冀區域內地級市實現高鐵全覆蓋

從三地間的通行便利度來看,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區高鐵總里程達到2576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截至2023年11月底,京津冀「定製快巴」已開通6條主線、36條支線,累計開行2.64萬班次,客運總量突破100萬人次。「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

生態環境方面,與2013年相比,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濃度分別降低64.2%、57.3%和64.3%。密雲水庫水質水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海河綠芯生態修復基本完成,白洋澱澱區整體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至Ⅲ類。總體上,三地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動態達到國家「十四五」目標要求,全面消除劣V類斷面。

新京報記者 薑慧梓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