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的社火火了正月

    風火流星,融民間雜技與武術為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本文圖片均由河津融媒體中心提供

    《青春萬歲》情景演出,200名青年演繹改革春潮洶湧澎湃的春天故事。

    社火表演現場展示「踩高蹺」。

    轉花燈、舞龍社火表演現場。    轉花燈、舞龍社火表演現場。

    正月十五元宵節,早上9點,雪後氣溫有些低,山西省河津市的街道上卻人頭攢動。

    伴隨聲聲響亮的禮炮,元宵節的社火表演開始了,打頭的是「鴻運當頭」禮炮車隊,緊隨其後的是一支由100名青壯年、60多輛專業電單車、3名特技車手組成的電單車方陣,5個碩大而喜慶的「中國紅」燈籠彩車跟隨隊伍徐徐前行。身著各式表演服裝的村民邊走邊舞:河津漢子穿著古裝、踏著鼓點演繹「大禹治水」「禹鑿龍門」;穿著鯉魚服的小朋友正努力「躍龍門」;「黃河號子」一聲吼,瞬間吸睛無數;90對不同年齡段的夫妻,演繹從河津流傳開的成語故事「相敬如賓」……

    河津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因境內有黃河渡口而得名。大禹治水開鑿的龍門便在河津龍門,在這之後,鯉魚一躍而上,羽化為龍,留下「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當地人管社火表演叫「鬧故事」「看熱鬧」,自備後備的阿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吃過早飯就趕緊來啦,年年看,看不夠!」

    大學生胡夢圓跟妹妹穿著馬面裙,別著髮簪前來觀看社火表演。「穿民族服飾看自己家鄉的民俗表演,這才是節日特有的儀式感!」

    隊伍里時不時有舉著直播設備的主播穿梭:「家人們,這是咱山西河津的社火表演,點點關注,我今天全程直播。」

辦一場年青人愛看的非遺社火

    今年,河津市在主城區共舉辦了兩場社火表演,一場在正月十三晚上,由僧樓鎮李家堡村展演非遺文化「轉花燈」;另一場則在正月十五白天,由清澗街道和趙家莊鄉街道進行民俗表演。

    「誰也說不清河津的社火表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早期社火表演由群眾自發組織,以村組為單位,村民自編自導、自娛自樂,隨後逐漸發展為由市鄉統一組織,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與傳承。」河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蔡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河津的非遺民俗太多了,跑燈、轉燈、旱船、高蹺、花車、獅子、龍燈、花鼓、走馬、鑼鼓、跑鑼……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都表演一遍,估計三天三夜都演不完,所以每年都是輪到兩個鄉鎮進城表演,其他鄉鎮或村里可以自行組織在鄉鎮表演。」

    正月十三晚8點,李家堡村800餘名村民籌備已久的「轉花燈」表演開演。

    「轉花燈」是河津僧樓一帶獨特的民間藝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花燈由玉米稈、竹子、紙、蠟燭等材料製作而成,用剪紙裝飾,利用風車原理,通過人的舞動讓花燈轉起來。

    表演開場,「風火流星」隊的演員用自製的裝有木炭的鐵籠畫圈掄胳膊,霎時間流星四濺、福星滿滿。隨後,轉花燈非遺傳承人李懷俊、衛效平、劉長春、段愛香等人帶著他們為元宵節特製的作品登場,成人花燈隊展示了32架大型花架,共千餘盞轉花燈。表演時,花燈內的轉軸花傘隨著蠟燭熱氣的上升開始勻速轉動,點亮了城市夜空,猶如天上街市一般。舞龍隊緊隨其後,模仿龍的升騰、盤旋、翻滾等動作。花燈舞蹈「魚躍龍門」更是集旱船花燈、龍燈、魚燈、蓮花燈、綵帶龍燈等於一體,令現場觀眾大飽眼福。

    為了這次文藝展演,轉花燈非遺傳承人衛效平年前就開始忙碌,用竹竿、麻絲繩、鐵絲等原材料製作轉花燈框架,羊油、牛油自製蠟燭,用各色紙張、彩花、剪紙等裱糊裝飾燈體……做一盞單燈就需要3個小時,而他早已記不清自己做了多少盞。

    衛效平說:「我們李家堡人都愛轉花燈,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看父親製作、表演轉花燈,慢慢地我也就會了。12歲時,運城市邀請我們村去表演轉花燈,大人擔心我太小,不讓我去,我自己帶著幹糧就上了去運城的車,心勁兒可大了,不為別的,就是愛好這個。」

    表演結束,一些年青人圍上來好奇地看轉花燈到底是如何讓紙包住火的,衛效平不厭其煩地一一介紹。「年青人好奇是好事,沒準能把他們吸引過來參與到這項非遺事業里來。我還讓現場的年青人試一試,轉轉花燈來年賺錢!」

    河津市第四初中教師高譽萍為了帶女兒看花燈,特意換上了明製漢服,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轉花燈不好舞,舞不好整個花燈都得燒著。我原本想,隨著工藝改進,裡面的蠟燭肯定換成電燈泡了,今天我湊上去一看,花燈比以前精緻不少,蠟燭卻沒有被換掉,有些非遺雖要與時俱進,卻也得把傳統保留下來,發揚下去」。李家堡村的高譽萍說:「以後我女兒再帶她的孩子看社火表演,轉花燈肯定還在!」

    對於高譽萍的願望,大學生李京曉拍拍胸脯說:「那是肯定的,我從上小學就跟著村里人在社火隊伍里表演,像我這樣對轉花燈有獨特感情的年青人,我們村里不少呢!以後我肯定是要繼續學習製作、表演轉花燈的,這是我們村子的東西,我要讓它傳承下去。」

    河津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吳俊章說:「社火表演是老百姓,特別是年青人瞭解河津非遺、民俗、歷史等傳統文化的一個突破口。通過擴大社火表演的演出規模,我們希望能讓更多年青人參與進來,有所瞭解,才能談保護與傳承。」

社火中上演「回憶殺」

    除了傳統非遺,為了吸引年青人,河津的社火表演玩起了新花樣。

    下化鄉帶來1000架無人機現場表演,以天為幕,以城為景呈現出一場3D光影大秀,無人機通過變換隊形和顏色,擺出「大禹治水」「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卜子夏西河設教」等河津歷史文化圖案,「魚躍龍門」「飛龍在天」等歡喜圖景寫滿河津的天空。

    河津社火還上演起了「回憶殺」,情景演出《青春萬歲》由花車場景和200餘名青年演員共同完成。花車上有拖拉機、單車、自帶天線的電視機、盛滿麵條的大瓷碗等各式懷舊物件。花車後方,200名青年男女在河津街道上演起「春天的故事」,男青年騎著二八大杠單車,女青年手捧鮮花或風車坐在后座。突然,一名女青年沒坐穩,從單車上跳了下來,在川流不息的單車陣里怎麼也找不到載她的那名男青年,旁邊的觀眾都在幫忙指路,本是一場意外的小插曲,卻也帶著大家好似回到了真實的20世紀80年代。

    「那不是咱河津的公交車嗎,怎麼也在社火隊伍里。」人群中有人驚呼。90後主播柴進在自己的直播間里回答:「那是我們河津的免費公交車。」2023年以來,河津市城鄉免費公交開通運營。舞蹈演員手持河津發往9個鄉鎮的公交站牌,涵蓋了河津市區、鄉鎮、旅遊景點、山區,他們將手中的站牌巧妙連接,開成了九條巨龍,上下翻飛。

以後要重點「安利」家鄉社火

    蔡斌說,社火表演的目的不僅是豐富群眾的文娛生活,更是凝心聚力,提升年青人對河津認同感、歸屬感的好機會。

    對此,趙家莊街道史惠莊村的村黨委書記譚彥剛深有感觸。因為村小人少,自1969年後,史惠莊村再沒組織過進城參加彙報表演。「這幾年城鄉一體化建設下,村子煥然一新,物質生活好了,精神文明也不能落下。」譚彥剛說。

    「接到社火表演任務後,我們都很激動,幾乎是全村人集體出動,大家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表演者下至12歲,上到70歲,其中青少年、村里的壯勞力佔了一半。」譚彥剛笑著說,「很多村民非常積極,你不讓他參加,他還鬧情緒,不參加都不行。我們從臘月十六排練到正月十三,中間幾乎沒休息過幾天。年前下雪特別冷,但很多村民會自發地早早來到廣場上,把排練現場的積雪打掃乾淨。」

    此次社火彙演,史惠莊村與鄰近的義唐村五百人聯合表演《勝利鑼鼓》,還原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河津人民在老城南關帝廟前敲鑼打鼓、歡慶勝利的盛大場景。

    每場排練,譚彥剛都早早來到現場,一邊給大家保障後勤,一邊為村民鼓勁。「我們是史惠莊的人,我們頭頂史惠莊村的天,腳踏史惠莊的地,就要敲出我們史惠莊人的風采,讓大家認可我們!」

    大學生柴一格在表演隊伍中負責搖花杆,經常舉著碗口粗、3米長的花杆,一搖就是一下午。「我記得年後鑼鼓隊和花杆隊第一次合練時,鑼鼓敲起來,我在隊伍裡邊跑邊搖,身處其中的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特別感動。」

    正月十五正式演出,柴一格舉著花杆走在街道上,看著人山人海,突然很緊張,「滿腦子想的都是不能出錯,不能給我們村丟臉。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爸媽常說的‘給咱村子爭口氣’那種村集體榮譽感」。

    柴一格感歎:「我以前都沒瞭解過村里的鑼鼓文化,這次參與其中,感覺真是好。以前我總向外地同學推薦家鄉的大盤雞配草莓汁,以後我要跟他們重點‘安利’河津的社火表演。」

    正月十五晚,史惠莊村年青人自發聚在村廣場的檯子上跳起舞,鑼鼓隊的隊員又換上了表演服裝敲起了勝利鑼鼓。譚彥剛說,「今天在城里表演很成功,但是村子裡的一些老人腿腳不便看不到,咱們的社火表演就是要演給村里人看的,不能把一個人落下。」

全民參與的社火表演「誰能捲過你呀」

    今年河津的社火表演,參與人數上萬,現場觀眾也超過了10萬人。表演結束幾天后,「河津社火」依然是當地百姓線下網上討論的熱門話題,網民戲稱,河津成了山西的社火「卷王」,是山西社火「顯眼包」「壓力給到運城其他十二縣了」。

    蔡斌認為,今年的社火表演之所以能被大家津津樂道,在於首先明確了定位,是群眾活動,「群眾的表演就要給群眾看」。

    「在節目編排上,我們也給參與鄉鎮極大的自由度,鼓勵年青人參與進來,讓老百姓自己發揮、創造,表演自己的節目,所有節目都是由鄉鎮報送,我們再看如何安排協調。」

    蔡斌介紹,在社火表演路線設計上,為了防止人員擁堵,同時也方便大家觀看,設計了4個表演點,分流觀眾。「我們在沿線設了5個醫療服務站,5個誌願服務點,增開3個停車場,設置了4個流動廁所。表演場地旁邊,還特意規劃了一片可以容納上百個流動攤位的空地,方便群眾擺攤。社火結束後,環衛部門立刻出動,清掃路面垃圾,1小時之內道路便乾淨如初。」

    蔡斌說:「觀眾在現場看到的表演,體驗到的服務,我們的工作人員在前期都是反復推演過的,就是要給大家提供一場享受、舒心、安全的演出。」

    河津市紫北社區的誌願服務者陳娟琳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內容,「我就幫市民接熱水,給他們指路,他們有需要就可以找我」。旁邊攤位的大叔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誌願者)小女生還自己掏錢買了飲料,幫家長哄哭鬧的小孩,怕孩子喝涼的拉肚子,還把飲料捂在熱水桶蓋子上」。陳娟琳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這有什麼,咱看熱鬧不就圖個開心嘛!」

    這是一場真正全民參與、全民奉獻的社火表演,難怪被網民評論:「河津你就卷吧,論社火表演誰能捲得過你呢!」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譚思靜 記者 齊征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3月0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