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中華文脈,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加強文言寫作能力培養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著穩定的、完整的文史記載系統,文言文在我們民族文化的承載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楊朝明一直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上,他提出了關於「賡續中華文脈、涵養文言寫作能力」「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的建議。

「目前的文言文教學以記誦和理解為主,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高度彰顯的當下,還需要拓展到文言寫作。要在強調文言文輸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文言文的輸出過程。」針對今年提出的加強文言寫作能力培養的建議,楊朝明告訴記者,語言文字的學習需要讀和寫一體化的「立體式」學習。就像學習外語,如果只聽不說,只讀不寫,一定學不會外語。只有重視文言寫作,才能真正讀懂典籍、言之有味,對白話文寫作亦有補益,能作出言簡意賅、言之有物的各類時文。目前,不少古籍類出版物斷句錯誤、翻譯欠妥,原因就在於缺失文言文寫作能力。文言文寫作應該成為一種普及教育,只有在普及教育之下才有可能培養出這方面的精英。

全國人大代表楊朝明。受訪者供圖全國人大代表楊朝明。受訪者供圖

建議組織高水平全國性文言文寫作賽事

楊朝明表示,文言文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承述者。文言文「言文分離」,看似學習不便,但其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夠不拘一時一地,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穿越數千年,我們仍可讀懂先秦賢達之文言,這是塑造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的「基礎設施」。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民族複興,文言文和白話文可以各歸其位,並行不悖。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楊朝明告訴記者,他最開始也擔心過普及文言文教育是否違背歷史發展趨勢。「我後來覺得這個擔心可能是多餘的。通過調研,我越來越認為文言普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賡續中華文脈、涵養文言文寫作能力不是要回到過去,不是要故作高深,更不是‘返古之道’,而是面向未來,古為今用,借文言寫作手段學習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文言文並不是違背歷史趨勢,而是要我們讀懂歷史,然後能夠往前看。」

為此,楊朝明建議大力提倡、實施文言寫作能力的涵養。在輿論環境上,以「文化自信」為內核,廣泛宣傳文言文的價值與意義,激發學習興趣,理解學習意義,在此基礎上,倡導在傳統節慶活動、大型活動、商業慶典使用原創文言,形成一種雅言國風之態勢,讓更多民眾重視文言。以「文化傳承」為主旨,盡快組織高水平全國性文言文寫作賽事,樹立風向目標之作用,也可為後續選拔人才、師資力量做儲備。以「文化使命」為抓手,開辦高質量文言雜誌、開辦報刊專刊專欄、設置網絡文言空間,讓文言寫作有交流、呈現和表達空間。

在教育教學上,完善教材,組織國內外優秀文言學者、教育工作者編撰文言文教材教輔,作為大中小院校學生及社會人士的必讀/選讀教本。有了教材系統,還需要培養一批師資人才。這就需要在黨和政府的指導帶領下,充分發揮各界力量,運用假期、網絡、夜校、研學等多種形式,開展文言文寫作教育和培訓。進而,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文言文寫作納入語文課堂的主要課程。

此外,他還建議一些知名文旅景區,尤其是紅色旅遊革命老區,鄉村文化振興突出示範區,宏大事功勒石紀事,對人物、景觀、地方風物介紹,可更多撰寫文言文,與書法結合,進展館,建碑林,以文促教,激發遊客與研學者互動,提升閱讀與寫作興趣,增強社會效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各級各類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今年兩會,楊朝明還提出了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的建議。

「目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缺乏規劃性、系統性、持久性,許多隻是功利性、純知識化呈現。調研還發現,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在各地很不均衡,不少人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亟待提高,很多地區的很多學校傳統文化教育亟待開展。」為此,楊朝明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委員會」,具體領導、指導傳統文化的落地,通過正式文件明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為必修課,製定各種有利於推動、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各種配套政策、措施,統籌傳統文化綜合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滋潤和滲透,優化各種傳統文化教育與研究機構以通學理、育師資,在學校設置教師專職編製、專項經費投入等。

在教育部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育教學的執行機構,負責課程設置規劃、教學綱要製定、指導教材編製、教師遴選培訓,以及促進落實、監督檢查等,將責任具體化、明確化。

在學校層面,要將傳統文化必修課教學與整個學校教育有機融通,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堅持系統完整、持續深入、回歸經典、弘揚精華、知行合一、學思並重原則,以文化經典、思想精粹、精神內涵、傳統美德、文化常識為主要內容,以理解中華文明、培育核心價值、弘揚中國精神、築牢民族根基為教育中心。

在社會層面,要動員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利用各類媒體,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基地、學習基地、體驗基地。

新京報記者 徐彥琳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