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兩會—— 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鏗鏘步履

汪靈犀

汪文正

李婕

楊俊峰

牛寧

史誌鵬

桑治爽

賴睿

孫亞慧

高祖

付勇超

劉強劉強

「每分鐘都不能虛度」    

本報記者  汪靈犀

對代表委員而言,全國兩會會期內的各項日程非常緊湊,要在規定會期內更高效地建言資政,必須有「每分鐘都不能虛度」的緊迫感,拿出自己的「乾貨」。

採訪中,我看到代表委員個個有備而來,每天都是一場接一場的「頭腦風暴」。「拚經濟,香港等不及也等不起」「深化琴澳合作,應當解放思想,堅持問題導向」「一些島內台胞對大陸存有偏見,必須通過各種渠道讓他們瞭解真實的大陸」……代表委員的話都很務實。

只要葆有「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使命感,堅定信心、團結奮鬥,就沒有什麼任務不能實現,沒有什麼奇蹟不能創造。

中國發展春意盎然

本報記者  汪文正

初春,首次在前方報導全國兩會,忙並快樂著。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聆聽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面對面採訪代表委員、第一次參加開放團組活動、第一次在主題記者會上提問……對我來說,關於兩會報導的一切都是新的。

3月5日,我在雨中走進人民大會堂,報導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開幕盛況,有記者感慨「春雨貴如油」。一場好雨,浸潤了春的生機。

有的代表委員暢想著鄉村全面振興的圖景;有的代表委員熱烈討論「新質生產力」;有的代表委員為民營經濟的美好明天感到振奮……這讓我想起朱自清在《春》中的那段話:「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中國發展真是春意盎然。

這個春天,讓我們昂首闊步出發。

求真務實最動人

本報記者  李  婕

今年全國兩會,我旁聽了好幾場政協委員小組討論,委員們真誠坦率的發言讓我深受觸動。從小微企業融資、民營經濟發展到促進消費等話題,委員們直面社會關切,將一線調研成果帶到會上。

求真務實最動人。越多瞭解代表委員們的經歷,越會明白這一字一句的份量。他們當中,有的深耕行業多年,有的調研足跡遍及海內外,有的為新興行業、前沿領域發展鼓與呼。代表委員帶來人民群眾的聲音,也帶來實踐中的智慧。在這裏,理想與行動緊密相連。

從實踐和群眾中來,求真務實,攜手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與智慧——這是全國兩會傳遞的信心和底氣。

感受奮進的力量

本報記者  楊俊峰

3月6日,內蒙古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上,一位代表說,接下來,內蒙古自治區將全面吹響「進」的號角,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好則好、能快則快,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闖新路、進中遊。回應她的是現場代表的掌聲。

這位代表的精氣神透著一股子凝心聚力的決心和努力奮進的鬥志。兩會期間,在對其他代表委員的採訪中,我也時常從他們堅毅的眼神、從容的姿態和自信的話語中感受到這種奮進的力量。

時間屬於奮進者,歷史屬於奮進者。

作為一名記者,有幸記錄歷史並同億萬中國人一起努力奮鬥,我深感驕傲。

見證春天的盛會

海外網  牛  寧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全國政協會議新聞中心網絡影片採訪間報導兩會。

3月3日,政協委員陸續抵達。我一大早就等在酒店門口,很快便成功邀請到了首位受訪委員。從最初手忙腳亂到後來遊刃有餘,我和同事採訪21位全國政協委員,刊發17篇圖文報導、製作17篇影片報導。在委員的娓娓道來中,我們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圖景。

實打實的成績背後是人民日報海外網10多名同事的全力配合:前方拍攝完成、傳回素材,後方及時響應、快速發佈。這場春天的盛會,我們共同見證。

記者席「一座難求」

本報記者  史誌鵬

全國兩會備受關注。從新聞發佈會、記者會,到各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記者席基本「一座難求」。每次全體會議後,時常出現多位記者圍著代表委員採訪的場景,我也和大家一起擠入採訪人群中,生怕落下有意義的素材。

代表委員滿懷熱情赴盛會,帶來「沉甸甸」的議案、提案和建議。我採訪的10多位代表委員都充分準備、認真核實,有代表為了表述更清晰,寫了滿滿7頁紙。

我旁聽了10個團組的審議和討論,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清單」、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的立法「成績單」、兩高工作報告中的生動案例等,代表委員既講亮點,也出良策。

兩會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我很高興能親身體驗、近距離觀察中國式民主課堂。

兩會報導「快」與「實」

本報記者  桑治  爽

作為記者,一個「快」字我再熟悉不過。但兩會報導節奏之快,還是超出了想像。早上7點多趕到人民大會堂,拍下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媒體「俠客島」LOGO與會場的合照,後方同事即刻上傳微博。我采寫的「俠客島·兩會觀察」一早見報,同事下午就改編成影片,我驚訝地問:「這麼短時間,上哪兒找畫面?」95後同事回答:「咋?咱的手速還用說?」

兩會報導也很「實」。我採訪了一位委員,十幾分鐘的面談,他怕我沒吃透,發來2篇近10萬字的論文,這是做兩會報導必需的「文火慢燉」。一位代表接受採訪後,淩晨2點多又發來一大段文字補充。還有委員告訴我,只有平時捨得花時間調研,才能知情明政,把提案提到點子上。

跑會這幾天,我既感到「快」的活力,也感到「實」的定力。我要好好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鏗鏘步履。

好故事從現場來

本報記者  賴  睿

上一次參加兩會報導,是10多年前的事。這次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那些來自現場的收穫。

在政協會議文化藝術界的小組討論上,一位委員分享了所在院團的演出現狀,我察覺到其中有值得挖掘的故事。半場休息時,我請她講講自己的經歷。談及觀眾反饋,她非常動容,眼眶都有些泛紅。這種情感流露,只有面對面交流才能感知。

另一位政協委員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去年他曾赴全國各地調研20多次。我趕緊追問他印象最深的見聞,他分享了幾則親身經歷和感受,有細節,也有現場感,對我很有啟發。

好故事從現場來。去現場,往往會有意外之喜,採訪中的細節也能夠為故事增添更多層次和色彩。

未來,我要走進更多現場,觀察、思考、記錄新時代的點點滴滴。

「代表委員就像連心橋」

本報記者  孫亞慧

「代表委員就像連心橋,橋這邊是科學決策,橋那頭連著民生所盼。」今年的全國兩會採訪里,我把一位委員的話記在了筆記本上。他說,要在會內會外集民意、解民憂,這是職責所繫。

這位委員為了準備與養老有關的提案,去了陝西、江西、山東等多個省份,提案數易其稿。民生無小事,想要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就必須認真履職盡責,多聆聽百姓心聲。

還有很多調研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但產品還未完全打開銷路,怎麼辦?社區養老院硬件設施跟得上,但專業護理人員不夠,怎麼辦?實驗室有了專利和創新成果,但科研轉化之路尚未打通,怎麼辦?……他們一路調研、一路思考,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作為黨報記者,我們重任在肩,那就是報導好來自一線的聲音。

「新」的力量正蓬勃湧動

本報記者  高  祖

採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委員講述的履職故事。

在農村敬老院工作15年的格西王姆代表,從敬老院66名特困老人的養老現狀,談到農村養老事業的進步和發展瓶頸;譚文英委員說起在雪中探訪廬山客運索道的經歷,切身感受索道升級的必要性;一些代表委員是嗓子沙啞地接受採訪,但聊起自己的調研故事和工作見聞,總有說不完的話……

在兩會現場,代表委員對履職的滿腔熱忱和強烈的使命感,讓我真切觸摸到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力量。

丁列明委員說起公司每年把40%左右的營業收入用作藥物研發創新;李微微委員介紹調研中體驗的智慧養老系統,一個系統連接線下100多種服務;蔣鵬舉委員談及在常州參與科技創新管理工作,見證常州創新驅動發展、GDP突破萬億元規模的歷程……多麼可喜的氣象!在中國,「新」的力量正蓬勃湧動。

10份「兩會明信片」

海外網  付勇超

今年全國兩會,我承擔全國人大新聞中心採訪室的協調和影片拍攝的相關工作,為來到採訪室受訪的人大代表以及記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雖然不能外出採訪,但在上會前,我就做足準備,要在有限的採訪時間內,發揮自身優勢,做出有「海味」的新聞產品——「兩會明信片」。

我邀請了10位港澳代表,約他們寫下10份「兩會明信片」。每位代表也就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保障供應鏈安全、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在採訪室,我們用鏡頭記錄下不少動人故事。一期期節目,受到各大短影片平台觀眾的關注,也頻頻登上各大平台的兩會熱榜;一位位代表發言,摯誠且中肯,訴說著他們的家國情懷;一份份「兩會明信片」傳遞出他們的兩會好聲音,也飛向了受眾心裡。

當融媒體「多面手」

海外網  劉  強

今年,我承擔了全國政協委員駐地網絡影片採訪間的相關工作,協助同事進行拍攝,雖然每晚都忙到十一二點,但我樂在其中。我為後方提供了不少第一手影片採訪素材,包括自製的VLOG,努力將採訪間的「主場」優勢發揮到最大限度。

當好融媒體「多面手」,並非易事。進入駐地後,我與搭檔提前綵排,反復操練採訪間的各類設備,不斷熟悉單反相機、無線馬克風、補光燈、影片會議軟件、手機雲台的使用,確保隨時可以進入工作狀態。此外,我們還做了很多應急預案。

我們的精心準備,收到各方的積極反饋。多位受訪委員點讚我們照片拍得好;也有記者朋友認可我們採訪間的專業度,連續三次來此採訪委員……這些溫暖的記憶,將鼓勵我在今後的媒體生涯中,再接再厲,多創佳績。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3月11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