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對話|張平院士談6G: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有成體系能力

「中國的通信系統在發展3G時發生了一次巨大變化,彼時我國開始決定走自己的創新道路,到今天,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經有自己成體系的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泛聯院院長張平說道。

4月27日,2024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6G創新發展論壇在京舉辦,本屆論壇以「共促通信與AI融合,引領6G技術創新」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圍繞「6G技術創新」「6G與AI融合」等熱點問題展開探討。

在此期間,張平接受了新京報貝殼財經等媒體的採訪。在張平看來,中國未來的6G實際上是在5G基礎上把原來的路徑再走一遍,但同時也發生了幾個變化,一是人工智能的影響,其次是「通感智算一體化」的方向。而通信和AI有天然的聯繫,兩者是相互使能的關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泛聯院院長張平 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孫文軒攝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泛聯院院長張平 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孫文軒攝

6G的想像空間:混合空間、元宇宙等

談及中國6G技術的研發,張平表示,我國的通信技術,遵循著「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的規律,「4G技術我們正在很多場合使用,5G在建設中,應用場景還需要不斷加強,下一個10年則要推進6G的技術。」張平提到,6G和5G有很大的不同,會出現很多新功能,範式和應用場景也會有較大變化,未來會有很多想像空間,包括數模混合空間、元宇宙等。」

中國的6G技術進展目前在全球處於什麼位置?如何能夠延續5G發展的領先優勢?張平回顧說,中國的通信系統在發展3G過程中發生了一次巨大變化,彼時我國開始決定走自己的創新道路,希望能夠做系統性的創新。這一努力推進到今天,中國在移動通信領域已經有自己成體系的能力。

「當然也還存在需要短期去攻克的短板,但是我們的這種生態已經形成。我們能夠獨立做(移動通信技術),而且能夠融入到國際通信大家庭中一起去推進。」在張平看來,中國未來的6G實際上是在5G基礎上把原來的路徑再走一遍。但其同時也發生了幾個變化,一是人工智能的影響,其次是「通感智算一體化」的方向。

他提到,中關村泛聯院正是希望探究出一些基本的機理機制,進一步提升相關技術,由過去簡單的通信技術變成通信和智能融合的技術。「使得我們在推進通信技術的時候,能夠改變既有範式,同時也希望解決功耗、芯片製約以及人工智能和通信不匹配的問題。」

地方區域在發展6G技術上有哪些好的方向?張平建議,要結合地方自身凸出的應用場景和資源,比如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等等。「6G不是to C,而是面向整個行業。行業優勢越突出,這個技術的使能效果就會越突出。」

AI和通信的關係:有天然聯繫,相互賦能

大模型浪潮下,各行業紛紛擁抱人工智能,通信領域也不例外。張平提到,受AI發展的影響,通信系統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行業在6G方面有一個基本願景,就是把人工智能做到‘泛在化’,也就是能夠隨時隨地獲得AI的情景功能。」

不過張平也強調稱,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要克服許多因素,比如「信道汙染」問題。此外,行業現在所能做的人工智能是離身的,真正要做到「具身人工智能」,還需要繼續探索,尤其要解決通信方面的即時數據問題。

通信和AI融合過程中,學科人才培養極為重要。張平表示,通信和AI有天然的聯繫,兩者實際上是互相促進、相互使能的,而非誰代替誰的問題。「通信人才學點兒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人才學點兒通信,是非常好的。人才培養應該寬口徑,而不是單純只培養一些懂通信的人,或者培養一些只懂人工智能的。」

國際協作對發展通信技術也非常必要,「我們在4G、5G、5G-A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些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單方面完成的。中國正是因為融入到國際社會中,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在整個供應鏈里承擔的作用才越來越強。」

新質生產力如今成熱門話題。張平說,6G現在恰逢其時,也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其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都有促進作用,需要挖掘其潛力,進一步提升它的價值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孫文軒

編輯 陶野

校對 張彥君